新华网昆明7月3日电(记者李怀岩 关桂峰)在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一半的瑶族支系山瑶群众尚未解决饮水困难,一半村寨不通公路,大部分人居住条件简陋,房屋大都简单地用树杈支撑树枝围制而成。
富宁县归朝镇百油村支书郭善金指着路边从石头缝里长出的一处庄稼说,山瑶村民大多没有文化,没有经济来源,加上主要居住在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山旮旯处起茅房,石头缝里种庄稼,养几只鸡去集市上卖几个鸡蛋钱算好的了。”郭善金这样形容当地百姓的生活。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十几个部委和云南省政府在北京联合研讨像山瑶群众这样的边疆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扶持发展问题。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指出,扶贫攻坚战在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是需要“特事特办”的。科学规划、试点先行,专项文件、专项行动是解决特困群体的有效办法。 范小建表示,整体脱贫发展工作可借鉴“省级统筹指导、州市负总责、县乡抓落实、项目到村、帮扶到户”的原则,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处长吴树林说,优先解决突出的困难群体问题,要在“十二五”规划中进行侧重和统筹考虑。
吴树林表示,一个民族群体或者一个地区的单个扶贫,显然速度太慢,必须通盘考虑,如西南的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四川等贫困民族地区,下一步将进行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群体的扶贫工作,在特殊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进行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一般发展带不动、常规政策难奏效的特殊贫困区域,成为中国扶贫开发最难攻克的“堡垒”。
“他们居住在远离集镇和交通沿线的边远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饮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生活难。社会发育程度低,劳动者素质低,耕作粗放,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说,这些是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通病”。 在云南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16个跨境民族等基本处于整体贫困状态,全省160万农村深度贫困人口中,有153万人集中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指出,这些民族的发展和脱贫,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此外,保护生态环境的繁重任务,客观上放慢了经济发展。近年来,为保护生态环境,边疆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作出了牺牲,丧失了一些发展的机会。
近年来,中央就边远特殊困难的贫困民族脱贫问题连续做出重要批示,并先后指派由各部委组成的调研组针对佤族,景颇族克木人、莽人,瑶族支系山瑶等进行专项调研。云南省及州市政府根据中央指导意见分别作出扶持发展规划,采取特别举措帮助特困民族尽快脱贫致富。
在中缅、中老边境的云南景洪市嘎洒镇和勐腊县的6个乡镇,生活有克木人3291人。2008年,克木人总贫困人口1353人,占总人数的41%,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200元人民币。 据介绍,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各级政府仅针对莽人、克木人就已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89亿元,莽人、克木人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医疗、教育条件和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表示,云南对克木人、莽人的扶贫方式经验,在今后的更大范围内扶贫攻坚问题上值得借鉴。边疆民族贫困问题要放在城市化背景中去谋划和考虑,要把人的素质的提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鼓励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镇,政府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工程。今后要在深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侧重统筹考虑特殊困难群体的特殊解决方式。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