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评论:高招加分政策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06日09:52
  今年4月,教育部在一次会议中强调,各地要进一步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话音刚落,问题就暴露了出来。近日,《中国青年报》连续报道了湖南娄底“高考状元”大多是“武林高手”并获得加分的消息。调查发现,在娄底等地,只要交两万元钱参加一个武术培训班,经过短时间的“艰苦训练”,就可以获得政策规定的加20分待遇。湖南省获武术类加分的考生人数在两年间迅猛上涨,而一条暗藏猫腻的利益链也已经形成。

  “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社会培训机构可以为考生争取加分待遇,暴露出现行高招加分政策的漏洞。而这并不是该政策唯一的漏洞。历年来,每到高考招生告一段落时,新闻总会曝光虚假加分、不合理加分的问题。在人们的印象里,原本为了弥补招生制度缺陷而设计的加分政策,已经成了一场愈演愈烈的权钱游戏。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人才遴选制度,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考试舞弊、冒名顶替和虚假加分,是近年来高考领域出现问题最多的环节,其中又以虚假加分为害最烈。因为,前两者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零散性,可以通过严格的政策执行加以纠正,但后者恰恰是不合理的制度本身所“诱导”出来的,而且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据统计,在高招加分项目中争议最多的“三模三电”,每年都会为大量的考生输送政策优惠。比如在浙江,今年获体育项目高考加分的千余名考生中,有一多半都是得益于“三模三电”。这些年来,到底有多少考生因为不合理的加分而挤进了高等学府,又有多少人被加分政策淘汰出局,实在很难估计。

  加分政策之所以被设计出来,初衷是为了鼓励学生全方位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从娄底现象看,高考加分政策的引导效应已经完全被掏空了。所谓的武术类人才并不是通过寒暑苦练而成长起来的,也并非对武术有多大的兴趣,而是本着功利的目的、以短期速成的方式人为制造的。考生在成为“二级运动员”、成为“武林高手”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获得良好的兴趣发展,未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反而早早学会了钻制度漏洞,懂得了利用社会不公平为自我牟利。至于那些伪造民族身份,或者利用权势获得各种优胜资格的考生,更是和人才无关。从大局来看,高招加分政策所导致的负效应,已经远远大于它的正效应。它不仅出现了引导失灵的问题,还可能导致人才的逆向淘汰,并在社会上产生财富、权力和教育机会全收的马太效应。

  高招加分制度的改革远景当然是完全取消。如果高校有了更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则各地自行设定的加分项目自然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但从这些年的社会争拗来看,围绕高招加分的多方博弈仍很激烈。不仅加分政策本身很难被颠覆,就是取消一个地方加分项目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考虑到广大家长在加分制度上的长期投入,该政策在一段时期内可能仍需保持某种延续性。但是,这决不是延缓改革的借口。

  高等考试是我国最严肃的考试制度,它对整个社会的人才成长起着指挥棒的作用。顺理成章的是,作为高考制度补丁的加分政策,无疑也应该是严肃的、全国统一的、有章可循的。设定加分项目的权力,应该上收到教育部这一层面,避免各地自行其是、乱象丛生。教育部也应该大幅度删减可获得高招加分的项目种类。凡是容易被作假或速成的,凡是无法衡量人才的成色和底色的,凡是只能由富人和官员后代扮演角色的,都应该一律取消。如果连这起码的一点都做不到,高招加分制度最终会祸及高考,祸及后代。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