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甘泉滋润红土地——记省地勘院赴云南抗旱找水突击队员

来源:山西日报
2010年07月06日19:54
  因为在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大旱中钻井找水立下奇功,6月中旬,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受到国土资源部表彰,荣获“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与此同时,云南省弥勒县群众也向他们表达了真诚谢意,为他们送来“抗旱救灾,爱心甘露滋红土。打井惠民,真情涌泉润众心。”的锦旗。

  6月29日,记者走近这个“先进集体”,听他们讲述在云南打井找水的经历。

  身负长技,疾援西南显大爱

  今年春季,西南地区旱魔肆虐,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时刻牵动着我省地质人的心。他们深知灾区需要自己这样的人才,早早做好了驰援大西南的准备。

  4月上旬,国土资源部紧急部署支援云南抗旱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质勘查局立即响应,着手筹备山西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打井突击队。4月7日,隶属省地勘局的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受命组织抗旱突击队,由省地勘局副总工程师、水文地质专家郭振中随队进行技术指导。

  接受这次任务的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在打井找水方面专业优势明显,曾获“功勋地质队”光荣称号,先后成功完成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太原东山水文地勘探,杏花村汾酒水源地勘察设计施工,忻州顿村地热井开发以及武宿机场等一批重大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项目,是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地质队伍。

  7日受命、8日集结、9日出发,短短3天时间,省地勘院拉出一支27人的精干队伍,并迅速完成从平鲁、孝义、太原等地的物资调集与装备,顺利踏上了远赴云南支援抗旱的征程。

  3天2700公里,这对一辆高性能的轿车可能不算什么难事,但对于3辆加长重卡来说,就意味着日夜兼程。在途中,装载2台S-600钻机、1台英格索兰空压机、1台100千瓦发电机等80余吨机械设备的3辆加长重卡 “人歇车不歇”,同行的队员们渴了喝冷水,饿了吃泡面,困了在轰鸣的卡车里打盹。带队的省地勘院副院长刘向荣说:“没有人提出休息的要求,大伙儿心里很明白,我们早到一分钟,早一分钟打出井水,灾区人民就少忍受一分钟干渴!”

  4月12日清晨,突击队如期抵达云南省泸西县境内,立刻开始着手钻前准备工作,来自山西的钻井设备开始在云南的红土地上轰鸣。

  科学攻坚,百分之百成井率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总体部署,我省突击队员在此次支援云南抗旱中必须按期完成泸西县中枢镇夸西村、白水镇既庶村、金马镇大核桃村、中枢镇桃笑村以及弥勒县虹溪镇小黑就村、新哨镇大沙冲村、朋普镇石则坡村、巡检司镇宣武村等8眼水井施工任务,解决当地哈尼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

  “定井位”是能否按期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为了能够实现精确定位,技术指导郭振中和带队院长刘向荣在到达当天就开始跋山涉水选井位。刘向荣说:“西南的水确实难找,与咱们北方有很大区别,大部分地方是管道流,有些地方最多只有60%的成功率。”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技术人员详细研究当地地层构造,多次争论探讨,最终决定利用高密度电阻法和极电测试,搞准管道流的位置,优选确定井位,确保百分之百成井。

  不仅要保证能出水,还要保证快出水。为此,突击队一面不厌其烦地优选井位,一面同步进行搭钻塔等工作,这就难免遇到钻塔已经搭好,优选结果却要求钻塔进行位移的情况,突击队员往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劳动,但突击队员坚持科学打钻的方针,一切服从优选结果。白水镇既庶村水文地质条件特殊,技术人员测试后初步确定管道流的位置,队员们立刻着手立起钻塔,但技术人员在开钻前又有了新的优选结果,搭好的钻塔不得不南移10米。这次下钻最终打成一眼井深180米,日出水量超过1440吨的水井,创下赴云南抗旱打井当地出水量之最,仅此一口井可解决三四万人的生活用水。

  在云南抗旱的48天时间里,科学的施工方法和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使突击队打硬仗的底气十足。早在队伍开拔之前,技术人员就针对云南地质条件特点在太原收集了大量关于当地的资料,并邀请权威水文地质专家进行专项论证,制定了“风动潜孔锤”的施工工艺,配套了合理的钻具组合。这使他们在云南期间所选定的井位全部出水,有的出水量超设计一倍以上,成为在西南抗旱以来全部参战队伍里唯一一支成井率百分之百的队伍。

  发扬传统,打赢一场漂亮仗

  这支“能干重活,会巧干活”的突击队,在云南抗旱期间按时圆满完成了国土资源部交给的打井任务,8眼井全部顺利出水。48天完成钻探工作量1566.19米,日总涌水量4557.6立方米,平均单井日涌水量超过567立方米。

  在成绩的背后,是突击队员克服种种困难的努力,他们发扬我省地质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用坚韧和毅力下钻千余米,用爱心和智慧击退旱之魔。

  4月中旬,突击队的第一台钻机开钻时,施工地点水、电、路全部不通,且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很大。面对这种情形,队员们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下定决心打好第一仗:路不通,就人拉肩扛,将设备运送到施工地点;没有电,就把沉重发电机搬到施工处;施工材料缺乏,后方的省地勘院就空运急需物资……全部突击队员昼夜两班倒,使工程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顺利实施。

  千里奔袭,身赴异地,队员们虽然长年在野外工作,但仍然吃不消陌生环境带来的影响。他们白天头顶烈日露天作业,晚上住在非常潮湿的帐篷地铺里,床上有跳蚤,空中有蚊子,不少队员被叮咬出一身疙瘩,加上水土不服,有的队员健康状况不佳。但是一看到大片干涸的耕地和灾民期盼的眼神,他们就浑身来劲。突击队队长袁旭峰说:“当看到孩子们高兴地喊着"我们可以洗澡了!"的时候,无比的开心就让我们忘记了劳累!”

  那口千吨井出水当天,白水镇一位村民声泪俱下地说:“我们村的生计主要靠小麦,今年小麦大概要绝收了。我们还有点烤烟,有了这口井,我们就可以抓紧烟叶生产。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来自山西的兄弟!”

  本报记者 武俊鹏 本报通讯员 邹艳红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