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水患背后中小河流治理之困:水库隐患高于小煤窑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7月07日02:18
  水利待遇城乡有别

  专家走访发现,最好的水库都建在县城周围,农村水利设施投入则至今仍有盲区

  江西抚河唱凯堤决口后,人们发现有钢筋水泥的堤坝,主要集中在城区,乡镇段的堤坝则基本是土堤。

  “抚州市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局"抚河大道滨水景观工程"招标”公告显示,工程投资约3000万。而唱凯堤B标和C标加起来投资不到300万。

  6月28日,马龙县建设局局长杨泽金说,马龙县城的防洪河道宽度和深度按照50年一遇标准设计,例如老横山河原来只有15米,后来加宽到了30米。

  而马龙县城外面的农村自然河道,只有6米多宽。这次城外自然河道漫堤的洪水倒灌入县城,加宽的城市河道,反成为洪水的快速通道。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今年3月在云南调研旱情时,走访了昆明、曲靖的数个县市。他发现,出现旱情的全部是在农村。

  6月30日,郑风田说,当地最好的水库都建在县城周围,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至今仍存在盲区。

  郑风田说,包产到户后,农民不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而因农村用水不收水费等因素,地方政府没有利益驱使,也不愿投入。

  在众多农村水利设施失修的状况下,马龙县今年将在县城下游10公里处投资13.22亿元建设一座大型水库———车马碧水库,目前这座水库已通过论证。

  据了解,马龙如今正被打造成曲靖“后花园”,修建车马碧水库正是为解决曲靖市和马龙县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

  郑风田认为,这反映了水利资源的城乡差距问题。目前农民相对城市居民来说,享受不到国家水利待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刘钰也说,城乡水利不平衡的现象确实存在,国家资金重点保大江大河,地方政府则先保人口密度大地区的饮水,再保工业,最后保农业。

  正在进行中的治理

  目前中小河流正加大治理力度。专家也指出,与其让洪水冲走造成损失,不如国家拿出资金弥补水利欠账

  目前国家对病险水库也正进行专项治理。

  《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2008年初获国务院批准,计划用3年时间对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这被认为是中国水利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维修水库。

  据程晓陶介绍,2008年以来,中央开始重视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健全中小河流分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职责,将责任主体分解到各个河段,并建立考评与奖惩制度。

  2008年,国务院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中小河流投入和治理。2009年,中央财政专门设了中小河流整治资金,还做了全国重点中小河流的整治规划,今年又专门立了一批试点。

  按照计划,国家将对分布在1700多个县,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保护人口和耕地面积较多、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的2200条中小河流(段)进行系统治理,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

  不过程晓陶依然有担忧。他说,中国平均一百平方公里有河流5万条。就算一年能治理100条,需500年才能轮一回。“这还不过是一次性的投入,所以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一个解决办法。”

  今年,截至6月26日,全国22个省(区、市)累计洪涝受灾人口6870万人,农作物受灾4358千公顷,因灾死亡379人、失踪141人,倒塌房屋39万间,转移人口45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824亿元。

  6月30日,郑风田说,农村水利关系国家粮食命脉和人身安全,与其让洪水冲走造成损失,不如国家财政拿出资金,弥补水利欠账问题。

  不过郑风田认为水利资金“僧多粥少”,若是国家没有有效措施,今后农村的灾难将会更加频繁。

  特写:一个农民的唱凯堤记忆

  刘冬福的记忆里,上一次唱凯堤上有这么多人,是十几年前了。

  1998年,水漫过了唱凯堤。农民们肩扛车推,将一堆堆沙土夯压于堤岸之上,抵御洪水。农民刘冬福是这些义务工的一员。

  他望着望不到尽头的唱凯堤,每撒下一箩筐土,心里多一分安宁。

  他的家,在江西抚州市临川区罗针镇刘达村,人口只200多人,沿着村边的唱凯堤向东一公里,就是6月21日,决口400米之处。

  6月25日,温家宝总理到当地视察,慰问了刘冬福在内的灾民和抢险救灾的部队官兵。

  武警水电部队以挖掘机和推土机开路,引领200多辆重型卡车拉着沙石,向决口处推进。

  发动机轰鸣处,脚下的唱凯堤微微颤抖,卡车车轮不断陷入沟辙之中。目睹此状,刘冬福才明白,这道拱卫家园的堤坝,原来如此脆弱。

  14万人一道堤

  1982年,农民刘冬福13岁,唱凯堤决口,十万人被困

  在刘冬福的记忆中,唱凯堤沉默而厚实。它全长81.8公里,通达方圆各个村落,成为一条大路。

  一逢春夏,堤上花草漫生,可以放牛,可以散步。

  官方资料显示,唱凯堤保护面积100.65平方公里,保护耕地12.29万亩,保护人口14.43万人。

  刘冬福和他的父亲甚至爷爷,都不知道唱凯堤建于何时。据《唱凯镇志》记载,该堤修于1936年,之后经常决口,尤以1982年最为严重。《临川大事记》记载,1982年6月12日起,连降暴雨,6天之后,抚州华溪邹杨王家渡圩堤倒塌,4个公社的十万人被洪水包围。

  刘冬福那年13岁,在洪水到来之前,他和家人离开了那座土坯房。

  那次洪水,在重灾区死亡3人,淹死耕牛388头,冲倒房屋1700幢。这是刘冬福他们对于唱凯堤水患最深刻的一次记忆。

  至1998年,唱凯堤再次遇险,在东乡河段多次漫堤。

  在抚州市抚河河道堤防管理局原局长杨龙水看来,现在的唱凯堤已是“千疮百孔”。

  避祸的新村

  决堤后,村民们后怕:若非当年又建一道土堤,这次会“冲得干干净净”


  1982年夏天,刘冬福回到村子后,就开始和大人们一起运土固堤。

  他至今记得当时光景。“大堤上人欢马叫,很热闹。我挑着土,都晃晃悠悠的、禁不住呀。”

  十几年后,刘冬福娶妻生子,加固堤坝的义务工仍在持续。堤坝越修越高,越修越宽,人们也感觉更加安全。

  2002年之后,刘冬福和村民们不用再出义务工了。家里每人每年承担30元修堤费,由政府通过村委会收取。

  1982年的那次洪水后,村民们陆续搬到更靠近高速路的晒谷场上。1995年的时候,刘冬福也搬到这里。人们在村东还修了一道低矮的土堤,绵延数百米,形成了对抚河的第二道屏障。

  今年决堤后,刘冬福跟乡亲都很感激已故的村支书,“要不是他当年拍板修土堤,我们这次会被冲得干干净净”。

  洪水之猛,至今让刘冬福后怕。垮堤3天前,一直下着大暴雨,抚河水位不断上升。沿堤各乡镇村庄的干部们穿着雨衣,打着手电,穿梭于堤上。村民们也用电话互相通报着水情。

  “都知道会垮堤,就是不知道哪里会垮。”离刘达村数公里的罗针镇江园村支书周国庆说,大暴雨来后,电很快就断了,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一时间人心惶惶。

  到处都有管涌。澎湃的洪水掏空堤基后,会挤进堤坝内的任何一道洞隙,冲穿坝体,或像一道喷泉,直接从坝上喷出。

  6月21日傍晚6时20分左右,刘冬福看到唱凯堤上冒出多个这样的“喷泉”。见势不妙,守堤的人群开始奔逃。

  约6时30分,一段30多米长的堤岸像浮在水面上一样,随洪水摇荡了一下,然后洪水“轰隆隆”直扑而下。

  停在堤坝上的一辆农用车,一辆收割机,还有一辆拖拉机,转眼不见踪影。

  它们的主人原本以为这段堤岸更安全,特意把车开到这里避难。

  此前,因暴雨连续下,21日早晨很多村民躲到高速路,交警劝他们回村,说“不会有问题”。

  半天之后,堤垮了。

  一个好消息

  唱凯堤治理已被纳入计划了。村民们期待此后堤坝平安


  洪水退后,6月27日,刘冬福回到村里,在烈日下,晾晒被水浸泡数日的家当。一个灰灰的玩具熊与成摞的课本被放在同一条板凳上。刘冬福说,这都是他女儿的东西。

  洪水退后,灾民们陆续离开了抚州市区的安置点。在那里,他们一天的伙食标准是26元,吃得好,睡得也不错,但“毕竟那里不是家”。

  甚至在洪灾期间,还有很多灾民固守在自家2楼或3楼,他们担心失窃。也有一些老人不习惯村外生活。

  6月27日下午,刘冬福和几个村民在阴凉里闲聊。“我敢说,这会是唱凯堤最结实的一段。”他指着一公里外决口处正忙碌的工地。

  资料显示,唱凯堤全段共有95处险段。决堤后,抚州地方政府承认堤坝存在问题,但资金短缺。

  对于刘冬福和乡亲们来说,也有好消息传来。去年底时,唱凯堤已被列入环鄱阳湖堤坝除险加固国家计划,目前正在实施中。刘冬福期待着,以后堤坝安全,不再担惊受怕。

  本报记者 孙旭阳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