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设施不到位,分类垃圾最终被统一填埋
城管局回应:垃圾分类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是培养市民分类观念
“成都的垃圾分类会不会变成‘作秀’?”昨日,本报报道成都街头要全面推广分类垃圾桶,史上最大规模成批更换2000个新桶的消息后,引发市民热议。市民苟先生打进本报热线028-86969110质疑,市民并不清楚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的区别,分类恐怕难以实现。同时,成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配套处理设施,即使分类后的垃圾最终还是被统一填埋。
对此,成都市城管局表示,垃圾分类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目前主要是培养市民分类观念。待条件成熟、资金到位后,才能逐步实现发达国家水平的垃圾分类回收。
市民质疑垃圾分类是“作秀”
昨日上午,市民苟先生在一环路上发现了新安装的分类垃圾桶。作为成都首次大规模更换的近2000个分类垃圾桶,这些银灰相间的“双缸”升级版,今后将在成都全城推广。
“到底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能回收?”苟先生说,他始终没有搞懂怎样把垃圾分类。和他一样,大部分市民对此都很疑惑。围着垃圾桶转了一圈,苟先生才在一侧桶壁上找到指甲盖大小的说明文字——可回收玻璃、金属、纸张,不可回收果皮、渣土……“我还一直以为果皮这些可以回收,比如做肥料嘛!有时候走在路上赶时间,更是垃圾随手一塞就完了。分类的桶,八成是个摆设而已。”
同时,苟先生认为,成都目前根本没建分类回收的硬件设施,即使市民自觉将街头的垃圾全部分好类,最后还是会被混在一起填埋,“垃圾分类变成‘作秀’”。
城管回应培养市民分类观念
“垃圾分类回收,是无法一步到位的。”面对市民的疑惑,成都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全面更换分类垃圾桶是培养市民意识的第一步。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大部分人仍然把它当作普通垃圾箱,还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可回收垃圾箱内仍然被扔进果皮、纸屑甚至一些生活垃圾等。早在2005年,成都就在一些小区推出了垃圾分类试点,并希望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不过,由于市民意识不到位、收费办法单一等原因,成都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一样,试点并没有总结出好的路子。
该负责人说,按分类标准的不同,垃圾可不可回收分有机物垃圾与无机物垃圾、生活垃圾与非生活垃圾、可降解垃圾与不可降解垃圾等。具体到实物,金属、玻璃、易拉罐、塑料袋、报纸等属于可回收垃圾,而剩饭剩菜、饭盒等就属于不可回收垃圾。
据介绍,在培养市民意识上,国外把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而成都没有。同时,国外是按量收费,而且不同垃圾收费标准不一,有的甚至不收费,而成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严格标准。
目前,成都将从培养市民分类意识入手,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的第一步。待条件成熟后,才能逐步实现发达国家水平的垃圾分类回收。要实现垃圾分类,政府就要投入更多资金,新建大批配套设施,如餐橱处理厂、可回收物分解中心、建渣处理场等。如果有了配套设施,有效实施垃圾分类处理,60%~70%的垃圾可实现再利用。现阶段,成都在资金投入和配套建设上还显得底气不足。
●新闻链接
2010年1月25日上午,广州举行了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启动仪式,广州市城管委向社会公布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操作办法。
根据生活垃圾来源、成分构成和目前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广州市垃圾分类容器将分为四种颜色,可回收物容器为蓝色、厨余垃圾容器为绿色、其他垃圾容器为灰色、有害垃圾容器为红色。据此办法,广州垃圾分类将按先培养分类习惯、后资源化、再倡导低碳生活的程序推进,各区将各选一个街道,尽快试点分类。
广州市试点社区和分类的公司联合建立小型餐厨垃圾处理点,实现从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理的资源可回收模式。与此同时,广州今年将通过立法规定垃圾分类管理。
记者王丹摄影雷远东
垃圾分类“广州样本”
成都街头垃圾桶的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成都越来越繁华,街头的垃圾桶渐渐多了起来。最初的垃圾桶是水泥石头堆砌的,十分笨重,搬运不便,也不好清洁。
90年代左右熊猫吃竹子造型的铁垃圾桶作为四川的形象,一度十分流行。“小时候看到路边那一个个满脸污垢的熊猫垃圾桶,印象太深了。”由于投入口太小、生锈等多种原因,熊猫垃圾桶也渐渐被更换。
2000年以后成都逐步推广高档的不锈钢垃圾桶。不过,这些原本可以使用多年的不锈钢垃圾桶,往往不到半年就因被盗走了“肢体”或“内脏”变得支离破碎。
2003年后成都街头大型的垃圾桶全部退休,市民开始用袋子打包倒垃圾。二环路内的5000余个垃圾桶退出了街道,社区里不断设立的垃圾收运点,及时用袋装化处理居民们的生活垃圾。
2010年成都开始全面推广双桶的分类垃圾桶,单桶逐步下岗。农村的大型垃圾桶也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绿树为墙鲜花为邻的天然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