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贵州省泥石流灾难惨烈 专家称遗憾漏掉隐患防范

来源:现在网-长江商报
2010年07月07日10:17

  房子“种”在山腰山脚

  大寨、永窝两个村庄距离关岭县城将近有50公里的距离,处于安顺、黔西南和六盘水的交界。这是当地一个偏远的村庄,每天一班的班车只能到达相邻的简庄村,村民外出并不方便。村子下方是光照水电站的水库,与村庄仅仅一路之隔。

  这一带是云贵高原最为常见的地貌,地形呈“两谷一岭”状,海拔悬殊较大。水库海拔大约640余米,而村庄上方的山岭最高处大概在1600米。这样的地貌状况,人们只能选择相对平缓的地带建房生息,因此这里的村庄并不大,零星分布在山谷中间。

  岗乌镇永窝、大寨两个寨子三面环山,永窝、大寨两个村组正是在山岭之下的平缓过渡带上,房屋如梯田般错落。永窝村是一个布依族(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相对集中的村组,而大寨村多为汉族,村民大多为岑姓、黄姓、邓姓。

  大寨、永窝是贵州省的贫困村,村里的年轻人许多都到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务工,留守在家的是儿童和老人,这里人均不到1亩田。他们依靠着种植庄稼、采集草药养殖生猪生活。

  “永窝”,在当地人看来——永远的平地。没有人清楚他们祖先搬迁到此具体多少年了,村里的老人称已经有九辈人居住在这里,祖先是从遵义搬迁过来的。在永窝村,年老的妇女依然穿着大襟短衣,下穿蜡染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衣服没有扣子,用衣带系于右侧。

  布依族建设房屋时喜欢依山傍水,就地取材,用石料和木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村民都会挖山建房,将房屋“种”在山腰上、山脚边。

  由于没有地质部门的规划,山区建设的房子有更多的随意性,这样的房屋紧贴山体,所以在台风、暴雨等因素影响下,随时可能遭受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坍塌等地质灾害。

  碎屑流滑动了1.5公里

  从地理学上来看,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可以种植的作物已相对较少,以玉米和土豆为主。在永窝村也不例外,这里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地贫瘠,山坡上植被相对薄弱,山上几乎没有成片成片的树林,连马尾松都相对较少,多为一些不知名的小杂木,多数山体都可以看到光秃秃的石头。

  7月3日,事故发生的第六天。从救灾指挥部到永窝村的5公里的盘山公路上,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山体不同程度的滑坡。

  事故现场外,拉着一条警戒线,线外围着的是从外地赶回的村民或者附近村庄的亲戚,25台挖掘机正在轰鸣,消防和武警官兵都在山上忙碌。当天的气温达到了38度,烈日暴晒之下,武警官兵的脸上汗水不停地流下,身上的衣服全部湿透。由于遗体高度腐烂,官兵们不得不戴着厚厚的口罩。

  挖掘机施工的现场,不时有遗体被消防人员从废墟中挖出,装入遗体袋中,防疫人员则对遗体袋进行消毒后转移到山脚下。

  沿着滑坡地向上走去,可以看到被泥石流摧毁的树木或者掩埋在泥土表层的衣物。半个小时的跋涉从水库爬到了山体滑坡的顶端。在这里更加直观地看到泥石流发生的痕迹:这是上陡下缓的靴状地形,垮塌的山体迅速向下方滑落,滑坡在运动中撞击了大寨村后面的一个小山包,随后偏转90度,形成碎屑流,滑动距离达1.5公里。

  山顶是比较坚硬的灰岩、白云岩,灰岩和白云岩虽然比较坚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层是易形成富水带的泥岩和砂岩。这种“上硬下软”的地质结构,不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质灾害。

  滑坡和光照水电站没关系

  这次出现大的滑坡,有村民认为和周围建水电站有关。

  村民卓光友称,2004年,旁边的光照水电站建成后,村里总是觉得地在震动,“一年有两三次”。他说,像放炮一样,震一下,房子就跟着动一下,村子里很多人的房子都裂了。

  在现场考察的地质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副总工刘传正说,可以确定这次滑坡和建水电站没有关系。首先这是一个小水电站,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其次水电站距离山体滑坡的最高点有1200米,距离很远,因此不是水电站的原因。

  他说,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山体滑坡,是由于强降雨。他说发生滑坡之前,该处的降雨达到了260毫米,而整个关岭的降雨达到了310毫米。

  灾难发生后,贵州省消防总队携带6台雷达生命探测仪、音频生命探测仪和8条搜救犬展开了拉网式搜索,省消防总队的现场救援人员称并未发现有人存活的生命迹象,这么大面积的垮塌,埋在里面的人生存的希望几乎为零。随后,现场的工作也由搜救转变为抢险和卫生防疫。

  2007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曾公布一项地质灾害调查,已查明全国范围内700个县(市)208万平方公里内的地灾隐患点10.4万处。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已经数次成功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不过,岗乌镇这次山体滑坡地点并没有列入十万个地质灾害点的范围内,“这是一个遗憾的地方”。刘传正说。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永窝村的村民岑朝新,在事发第二天就从广州赶回老家,在这次灾难中,他以及他叔叔家一共12人失去了生命。

  挖掘机旁的他已经变得很平静,守候在“家”旁边,看着救援队伍作业,他已守了整整5天。岑朝新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在救援现场等待的,大多是在外地打工、匆匆赶回“家”的人们,在他们曾经存在的“家”中,常年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围着等待的人们,通常站得很远,当有遗体出现,他们就会围上来,查看是不是自己的亲人。

  尽管岑朝新的“家”已不在,他仍指着那堆乱石,试图告诉搜救人员“家”的位置。随着挖掘机的工作,他的“家”不停改变着模样。

  一只手出现在岑朝新家的废墟堆里,救援人员停下挖掘机,消防官兵跳进坑内,慢慢地将遗体扒出,装入遗体袋内。岑朝新立刻跟了上去,他希望能够辨认一下。

  这时候,他相当紧张,手臂和腿上的青筋暴出。但遗体已经高度腐烂,岑朝新进去看了一眼,已经看不出是不是自己的亲人,只得转过身,慢慢走开……

  (长江商报 王毅 权义发自贵州安顺)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