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深圳特区资料图片:深圳市貌 在深圳经济特区迎来30周岁生日之际,随着国务院就广东省《关于延伸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请示》作出批复,这个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从今年7月1日起将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宝安、龙岗两区被纳入特区范围,396平方公里的特区面积将扩大到1953平方公里。
诸多专家认为,深圳特区扩容并非只是地理范围的扩大,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良机,将对深圳结束内外经济失衡、突破“一市两法”困局及推进深港合作等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18年前,一条东西全长90.2公里的边防管理线把深圳分为“关内”与“关外”。在这条被当地人称为“二线关”的两边,外部景观几乎像是处于不同地带的两个城市。隶属经济特区的罗湖、福田、盐田和南山区高楼林立、经济发达,主干道花团锦簇、绿树成阴,一派现代化都市气象;反观“关外”的宝安和龙岗,却是道路拥挤,多处可见高矮不一、形状各异的自建房,犹如身处另外一座城市。
“宁要"关内"一张床,不要"关外"一套房”,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深圳“关内”和“关外”的显著差别。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提供的数据表明,从GDP平方公里产出来看,特区内是特区外的3.5倍。
这一经济失衡状况有望随着特区的扩容而改变。深圳市发改委主任陈彪透露,2010年,预计特区外宝安和龙岗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达13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09年的62%提高到67.7%;在政府投资初步安排中,宝安和龙岗区政府的投入初步安排是450亿元,占整个政府投资的72%。
长期关注深圳经济发展的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世平告诉半月谈记者,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分析,目前特区内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可以说已经跨入后工业化时代,而龙岗和宝安则长期被定位在工业区的角色上,依然处于工业化时代。“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启动之后,龙岗和宝安的产业升级迫切性会提高,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有所调整,不会再满足于简单地配套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而会选择更多的高技术行业,以便更快追赶特区内的经济发展速度。”
1992年被授予的“特区立法权”以及2000年得到的“较大市立法权”,使深圳变成了拥有双重立法权的特殊城市。由于双重立法制定出来的法律分别适用特区内和特区外,深圳由此出现“一市两法”。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龙岗和宝安被纳入特区范围,“一市两法”所带来的内外社会管理难题和公共服务差异将有望迎刃而解。
“一市两法”问题造成特区内外执法标准不一,给深圳的行政管理、司法以及公民权益保障带来诸多困扰。例如,深圳依照特区立法权于2001年制定的法规规定:1999年3月5日以前兴建的违法建筑可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处理,此后所发生的违法行为,依法从重进行查处。但相关法规在特区外无法适用,所以宝安、龙岗的大量违法建筑至今得不到有效查处。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举例说,特区扩容后最直接的体现是特区立法权能覆盖到全深圳的范围,今后在许多法律法规方面将有新变化。比如,特区内闯红灯罚款500元,但特区外闯红灯则罚款200元。“此类对于特区内外有明显差异规定的条例法规今后将相应更改。”
陈彪说,深圳将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有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中小学的建设,积极改善宝安、龙岗两个区的就医条件,增加其优质医疗供给,同时加大公共设施文化建设,推动社区综合服务用房和户外文体广场建设,也有助于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条件和标准。
“可以预见,深圳特区外扩后,原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在基础设施方面与关内仍有不小差距,这为深圳与香港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合作将带来巨大的空间。”谭刚说。
陈彪说,特区范围扩大后,深港创新圈的规划、建设和布局将扩展到龙岗和宝安,并进一步扩展到珠三角地区。原先所规划推进的东西部跨境通道、广深港客运专线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也将进一步按照一体化要求加速规划、建设和合作。
谭刚认为,借助于深港两地在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产业布局的优势互补,两地谋建共赢互利的产业结构有望实现。未来深港还需加强联手,从而在区域经济竞争中进一步占据主导地位。(《半月谈》2010年第12期)半月谈记者 王传真 詹奕嘉 叶前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