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二次探底可能不大 宏观政策将保持稳定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6日08:35
  专家学者纵论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宏观政策将保持稳定。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 李慧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崔小勇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小蕾

  编者按: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出齐,显示我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而在当前有人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已成定局,担忧中国经济会陷入通缩,甚至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下,证券时报约请到了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崔小勇、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四位专家学者进行圆桌式对话,就下半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走向、保持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与解决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上半年宏观数据较为理想

  记者: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刚刚公布,整体情况还是较为理想的。请问您怎么评价这些数据?

  左小蕾:从已公布的上半年GDP和CPI数据能看出政策调控的结果,特别是货币政策,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虽然增速减缓了,上半年经济数据也仍然保持强劲态势。在目前低通胀预期、低风险、平稳增长的大环境下,关键是要继续进行结构调整,不要有太多的高增长偏好。

  梅新育:上半年两位数的GDP增长率是非常高的,无论是与自己纵向比较还是与别国横向比较都是如此。在去年保增长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都实行了力度强大的反危机政策,而反危机的重要内容就是大量投放货币,其所带来的必然副作用就是资产市场泡沫大幅度增加,以及商品市场出现通胀压力。去年底今年初,人们普遍担心会不会出现奔腾式的通货膨胀,但从上半年的实践结果来看,虽然有某些商品,比如绿豆就一度出现了非常戏剧性的价格暴涨,但总体来讲通货膨胀没有出现我们所担心的那样糟糕的状况。从这点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应该打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崔小勇:上半年数据整体还是较为理想的,正朝着宏观经济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总体来看,上半年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速有不同程度的放缓,GDP增速在两位数以上。价格走势方面,虽然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较大,但CPI同比上涨较为温和。

  李慧勇:二季度GDP增长10.3%,低于我们预期的10.5%,主要原因是6月份工业增加值低于原有预期。在出口继续高增长、投资和消费基本平稳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的迅速回落可能和去库存有关。我们认为,经济增长率将继续逐季回落。

  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记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淡中国经济下半年的走势,目前已有多家国内外机构调低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在您看来,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否已成定局?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有多大?

  左小蕾:市场目前对欧债危机会否拖累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忧心忡忡,已经有不少人在说中国经济也要二次探底。这是危言耸听。温家宝总理前期在日本提出“要做好二次探底的准备”,其实是针对全球经济而言,并不是针对国内经济。欧元区经济下滑的影响完全不能以2009年全球经济大幅衰退为“底”来参照,并进而表述为“二次探底”。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不会比2009年的形势更恶劣。

  所谓二次探底,应该是经济进入一个比较大幅度的下滑过程,如GDP增速跌至6%的历史新低。可目前有哪种迹象显示出中国GDP增速可能跌到6%?没有吧?既然没有,“中国经济二次探底”就是危言耸听。

  李慧勇:目前的中国经济减速主要是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目前看来,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并不大。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信贷均衡投放,下半年信贷将比去年下半年明显宽松;二是保障性住房投资的加快,将稳定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三是民间投资增速的加快将降低国有投资增速,放慢对投资增长的不利影响。

  据此,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约为10.2%。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外需增强,投资下降,内外需更加均衡,三、四季度增长率可能分别为9.7%和9.1%。总体而言,虽然经济有所回落,仍属较快增长。

  崔小勇: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了回升向好的复苏态势,但随着4月份房产新政出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人民币被动升值以及欧洲进口需求减少,影响了我国出口增速的回升。在投资和出口增速双双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回落趋势。但这是一种正常回调。虽然面临诸多“两难”问题的挑战,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并未改变,市场驱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这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基调。

  梅新育:5月份以来实体经济增速下降,我觉得应该说是正常的。2008年底至去年年初我国经济增速大幅度回升,很大程度是依靠在反危机政策下的大量货币供给和超强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这种规模的投资增长、货币政策大幅度放松不可能永久持续,必定有一个逐步退出的过程,4万亿的投资计划也要有个告一段落的时候,因此,有几个月、一两个月的增长速度下滑是正常的。

  我们不能指望中国经济连续维持那么高的增速,我们希望中国经济是马拉松长跑冠军。所以,对于经济增长我们要抱着适度的期望目标,对于经济增长一度放缓我们要用平常心看待。

  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记者:今年一季度,外界非常担心中国出现通货膨胀,如今这种担忧逐渐缓解,甚至有人担忧中国会再次进入通缩。对于价格走势问题,您有何看法?

  李慧勇:6月份CPI上涨2.9%,低于预期。CPI涨幅回落主要和食品价格的回落有关。通胀高位回落,使得通胀压力暂时下降,但目前还难言趋势性拐点。譬如,受夏粮减产的影响,面粉等价格再次出现上涨;阴雨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等,这些因素可能还会使得CPI涨幅出现反复。CPI的高点可能会在8月份前后出现,从四季度开始,CPI涨幅将趋缓。

  崔小勇: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必然影响到通货膨胀水平。但这中间有个时差问题,现在的货币政策只会影响将来的通胀率,而不影响当前的通胀率。从2003年到2008年,我国信贷投放规模在3万亿到4万亿之间,2009年信贷投放更是近10万亿。今年虽然有所紧缩,但也在7.5万亿左右,货币发行规模仍然很大。这必然会引发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通胀压力。

  当然,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比如实体经济行为中的商品供需关系变化、产品供给成本变化、通胀预期变化等。因此,对价格走势的判断,要求我们尽可能对所有影响因素都加以考虑。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对通货膨胀很难作出准确预测。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际GDP与潜在GDP之间保持同步增长,那么从统计意义上看,仍然会存在通胀压力。

  左小蕾:今年的通货膨胀不会恶化。从总需求的角度看,通胀是温和的。如果不刻意地去推动高增长,货币供应量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总需求整体的上涨带动价格的上涨是比较温和的。

  梅新育:通胀压力应该是缩小很多了,因为我们的货币政策已经成功地收紧了不少,且并没有付出经济萧条的代价。但通缩我觉得还不至于吧。

  出口不能盲目乐观

  记者: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短期变动较为剧烈。目前中国的投资和出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您是如何分析下半年投资和出口的发展趋势的?

  左小蕾:5月、6月出口的增长不能盲目乐观。在2009年同期平均超过25%的出口负增长的基础上,2010年同比的高增长数据并不能说明出口在非常强劲地恢复。如果叠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全球范围影响,全年出口增长的平均预期需要有所调整。

  崔小勇: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投资拉动。根据我们研究的数据,200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4.80%,但到2009年,这一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5%。反之,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步下降,从2000年51.6%下降到2009年的35%左右。居民私人消费的比重也从1992年的48.3%下降到现在的37.4%。

  消费率下降,储蓄率就会提高。但对居民、政府、企业三者的储蓄率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我国国民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的增加,通俗地讲就是“可花的钱都在政府和企业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仍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制造”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考虑到当前世界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预计出口在GDP中的比重可能会持续下降。

  梅新育:出口我觉得还好。这场危机发挥了为中国淘汰竞争对手的作用,危机后“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普遍显著提高,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但没有动摇欧洲经济的支柱国家,反而对德国经济发挥了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认为我国下半年出口会如何糟糕,相信我国全年出口能够接近2008年的最高峰水平。至于固定资产投资,我觉得下半年可能会步入相对的低谷。

  调控不会将房地产打入地狱

  记者:今年3月底以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被称为“史上最严厉”,在宏观经济出现下行的情况下,房地产政策会否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房地产政策未来走向将如何演绎?

  左小蕾:今年大家一定要做好回归常态的心理准备。去年的天量信贷、4万亿元财政刺激以及房地产的疯狂上涨都不是常态。监管部门从去年11月开始微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代表着政策的回归。今年的调控实际上是要将地产从去年的非常态上涨与获利中回归到一个完善的市场结构当中,要把它的属性变回到居住为主,而不是投资。

  调控力度不会狠到将房地产打入地狱,而是否出台“按揭首付比例”一类的新政策也不重要,关键还是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转型。转型是让结构合理化,这就要求下半年继续加大住宅供应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崔小勇:政府出台房地产新政的目标主要是要稳住房价,挤出房价泡沫,同时培养消费者对未来房价的良好预期。从供给角度来说,房地产新政的出台会抑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但从需求角度来说,良好的房价变动预期能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居民购房支出压力,从而刺激居民消费。所以,未来房地产政策的变化,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性的市场预期是否能够形成。更重要的一点是,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如何拓宽行业发展与整体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当前房地产政策需要考虑的问题。长期而言,应该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产品和服务,让更多有支付能力的居民拥有自己的住宅。

  梅新育:我觉得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容易松动。原因之一是如上所说,经济增速从高峰下滑到仍然较高水平,这是正常现象,无需过度反应;第二,房地产泡沫已经严重损害了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抑制房地产泡沫一定时间,实体经济部门较好的增长能够弥补房地产降速的影响;第三,房地产已成为关系社会稳定和政府信誉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房地产调控政策应该是“维持”。

  调结构中促增长

  记者:保持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这是一个长期与短期的矛盾,您觉得应该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左小蕾:调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中国未来必须要做的,并且中国经济在2010年能够实现平稳增长。中国在现阶段不应该去推动过高的增长,重要的是实现平稳增长,以调节失衡的经济结构。如果去刻意地推动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更高增长,可能引发通胀恶化。更重要的是,推动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更高增长,也是资源消耗的低效率增长,这并不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

  李慧勇:两者间并非不可调和。在经济转型中,我们认为加速城镇化将在未来5年内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从目前看来,加速城镇化条件正在形成。譬如,4万亿投资创造了城镇化的基础设施条件;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调控将使得更多人能够在城市居住;产业转移和新产业的兴起将吸纳新的劳动力等。加速城镇化将极大地扩大市场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新的城镇化为标志,企业原有的经营环境将发生改变,只有能够在新形势下生存的企业才能胜出。

  崔小勇:当前经济生活的重点是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复苏和增长,两者并不矛盾。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遵循一条发展路径:产业结构构成随着时间推移向资本密集度更高或人力资本密集度更高的行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应当注重从提高居民收入、调整储蓄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入手,扩大居民消费,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梅新育:方向坚定不移,但不会一蹴而就。在经济景气时多做,遭遇危机冲击时缓行就行了。

  下半年政策将保持稳定

  记者: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您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走向会发生哪些变化?

  梅新育:《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条本来很鲜嫩的鱼,如果厨师一个劲猛着翻炒,本来卖相很好的鱼三下两下就会成为一堆鱼渣了,大国治理更是这样。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三天一个政策两天一个法律,我们需要稳定的执行。我认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稳定,稳定经济政策预期。不是说完全没有新的东西出来,但出来的新东西相当一部分应该是已有原则性东西的延续和细化。最近这几个星期房地产政策几度谣言流传,几度造成房地产股“一日游”行情,接着又是政府部门辟谣,表明我们很需要稳定经济政策预期。

  李慧勇:从上半年来看,经济基本实现正常化,政策将进入稳定期和观察期。前期在外需增长超预期、经济面临过热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加速政策退出,促进经济正常化。从二季度的形势看,这一目标基本实现,政策再紧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大。

  鉴于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同样不是很大,以及调控目标并没有完全达到,因此政策放松的概率也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政策保持稳定是最优的选择。总体上,下半年主要以实施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主。

  崔小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将会侧重于保持“稳增长”的短期目标与“调结构”的长期目标协调统一。

  面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预计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重点将会置于巩固经济复苏基础上。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作为这一原理的应用,货币政策更应专注一件它能干好的事情——管理通货膨胀预期。

  财政政策方面应当做好两件事:一是通过税收结构调整和结构性减税,刺激私人部门的投资。这不同于凯恩斯式的“用了又废、废了又用”的临时减税政策,结构性减税有助于稳定人们对未来投资回报的预期,从而保证私人投资的持续稳定;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支出结构,以降低税收收入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近年来政府在基本建设、农业生产等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比重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而在教育、社保等福利性支出的比重则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当前,政府支出应更多地从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并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周荣祥 许 岩 徐 涛 郑晓波)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