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兰州军区空军某航空兵运输团支援西部大开发纪实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16日15:46
  他们有着非常骄人的航迹:先后遍布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贵州、四川7省(区)100多个地区300多个县市,飞播1950万亩,播撒草籽树种8250吨,喷洒农药955吨,增雨150多亿立方米。

  他们是个敢打硬仗的团队:先后20多次遇到空中停车、鸟撞飞机、云中雷击等险情,8次突遇沙尘暴,凭着顽强的作风和精湛的技艺,次次化险为夷。

  他们有着十分耀眼的光环:先后28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民政部、林业部、财政部、团中央、解放军四总部、空军、兰州军区空军和甘肃省等有关省市自治区的表彰,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飞播造林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抗洪救灾先进单位”、“拥政爱民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军“学雷锋标兵集体”、“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等和空军“学雷锋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和集体三等功各一次。16人荣立二等功,46人荣立三等功。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赠送锦旗88面,牌匾26块。

  他们就是被西北人民誉为“播撒绿色的"铁翼神鹰"”的兰空某航运团。

  该团自1976年组建以来,充分发挥自身的航空优势,大力支援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参加地方飞播造林、飞防灭虫、人工增雨、护林防火、黄河防凌、航测航拍、抢险救灾等任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西部大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难,也要把每一粒承载希望的种子,播撒到群众的心里——

  荒漠之州我展翼

  这是一个让该团官兵永远铭记的时间,1982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这天,团里响应空军参加农业、林业建设专业飞行任务的号召,有幸成为了第一家领受飞播造林任务的团队。吃着西北的饭,喝着西北的水,想想西北到处是荒漠之州、不毛之地的官兵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因为他们可以为绿化西北出把力、流把汗了。但当时一个个现实的困难摆在他们面前:团里以前从来没搞过飞播,一没技术,二没设备,三没经验。难归难,但团党委认准一个理:千难万难,胸有使命就不难。于是,他们迅速成立飞播训练改装小组;组织人员到民航同机种飞播单位学习“取经”;查阅资料、设计图纸;购买设备、加工零件……一多月艰苦的努力,终于改装成了两架飞播飞机。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能不能打响第一炮,关键还要在实践中检验。由于一斤油松的种子两块多,一斤马尾松种子三块多,这个价格在当时的八十年代初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值。飞一个起落就是两千多斤种子,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把人民的血汗钱白扔。为保证飞机能精确播撒种子,又谨防种子浪费,他们经过苦思冥想,最终决定拿沙子当种子进行试播。飞播的种子能不能高质量地撒下去,不仅在于飞行员高超的技能,更关键要属他们自己制作的“种子定量盘”,种子的定量盘若调不好,开得过大,播带没飞完,种子没了;开得过小,种子密度不够。一次次试飞摸索,一次次总结实践,终于试验成功。

  第一炮打响了,官兵在喜不自禁的同时,压力也接踵而来。这天他们接到了甘肃临夏的一份飞播2.2万亩合同。

  合同好签,责任难当。因为官兵心理都清楚,成败不仅关系到军队的信誉,更重要的是这事关绿化祖国、造福子孙后代的伟业。

  为保证首战告捷,他们爬到飞机上面,把种子装进种袋,再爬到飞机下面,从风洞里把种子掏出来,测定风洞的流速、种子的抛物线,并通过不同高度、不同时速,计算、画出不同种子的下种量、调整方法和曲线图……上百次的实验,上千次的计算,终于取得限定时速、高度条件下的种子流量数据。

  1982年以来,他们先后在陕、甘、宁、蒙、青、黔、川7省(区)实施飞播造林,使300多个县市受益,并铸造了“知难而上、以苦为荣、精益求精、探索创新”的飞播精神。在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中,飞播成林200多万亩,形成了165个万亩以上连片基地,15个10万亩连片林带。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至陕北定边之间形成了一条长达420公里的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绿色屏障”。四十年代曾被外国生态专家预言50年后将不复存在的榆林地区,目前播区的植被覆盖率由1.54%上升到了48.2%,流动沙丘基本达到固定或半固定状态。联合国专家考察后说,榆林开辟了人类制沙史上的先河,值得全世界推广。宝鸡93%的荒山野岭穿上了绿装。革命圣地延安市,牧草产量是飞播前的十倍,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播区有苗面积达78.13%,流动沙丘得到了彻底治理。双江、嘉陵江和丹江上游地区,飞播成林550万亩,其中丹江源头流岭山系的65万亩飞播林,成为北方连片成林面积最大的飞播造林基地。

  再险,也要把每一片孕育生命的甘霖,降落到干旱的角落——

  九天之上我亮剑

  云彩见了它,也会躲着它,因为它是云彩的“克星”;芳草见了它,总会喜迎它,因为它是救命的“神仙”。这既是对该团实施人工增雨的由衷赞美,也是该团官兵为绿色大地播撒生命之水的真实写照。

  增雨作业都是在5000米左右的云中飞行,是个危险极大的技术活儿,有严格的气象条件,流云,积雨云不行,里面有雷电会击伤飞机,云中温度太低,会使飞机结冰,轻者会使飞机掉高度,严重时造成机毁人亡。然而,天上的云千变万化,你计划得好,也会有不测。有时正在作业,天气突然变坏,不得不返航;有时浓重的积雨云过来,逼得你又不得不迅速躲开它;有时飞机空中结冰,打开所有的除冰设备都无济于事。

  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确保人工增雨万无一失,该团从担负人工增雨任务的第一天起,就专门进行专题研究,制定祥细训练计划和特情处置预案,并按照先易后难、先白天后晚上的原则,先进行地面准备,后进行空中试飞;先飞简单气象,后飞复杂气象,反复进行针对性训练。空中结冰是人工增雨最大的安全威胁,为化危为安,他们每次飞机一起飞后就把除冰设备打开,飞机降落前预先“通场”一周缓冲一下,把没化的冰融化掉,练就了一技“独门绝招”,让一次次险情化险为夷。

  有一次,某机组正在陕北铜川上空的暖云中增雨作业,突然,一道闪电,一声霹雳,飞机被雷电击中了,一阵剧烈的震荡后,飞行员发现飞机的罗盘、电台都不工作了,方向舵也失灵了,飞行员只能靠飞机的附翼来控制方向。为了避免再遭雷击,飞机员紧急下降高度,然而,因为云层遮阴蔽日,看不到地面,他们迅速启用备份电台与地面联系,经过机组密切协同,在云中盘旋了四五圈后,飞机平安落地。落地后一看,飞机的方向舵被雷击掉了,只剩下一个空框框。

  高超的技能不仅见证了他们过硬的本领,心系群众更映证了他们服务人民的本色。这天,执行完任务的该团每机组刚刚下机,又突然接到陕西榆林旱情告急,团长江祖盛率领机组紧急起飞,在当地气象和人工影响气象部门的指挥下,发挥连续作战的精神,大强度飞行数个架次,穿云破雾数个来回,通过播撒碘化银等手段,使作业地区普降小到中雨,下雨面积达两万多平方公里,及时缓解了旱情。这场雨,让久旱的榆林人欢天喜地,当地老乡称赞说是“飞机上天,甘霖落地”。

  自1995年以来,该团先后担负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省区的人工增雨任务,累计飞行520架次,1300多小时,增雨效果在20%以上。2000年,甘肃省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数千万亩草场、田地受灾。该团接到任务后,积极实施人工降雨,有效缓解了植被生长旱情,机组也创造了从下半夜飞行,一天连续飞行3个架次、9个小时,接近最大飞行强度的降雨飞行记录。2009年和今年年初,该团利用改装上级配发的价值达400万美元的两套先进增雨设备,为减轻陕、甘宁等地森林、牧区严重旱情贡献了力量。

  再苦,也要把每一济药水喷洒到林木伤病处,还以绿色的生命——

  森林之灾我灭敌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及时雨,而且是我们的大恩人!”说起被誉为“播撒绿色的"铁翼神鹰”,西北人民赞赏有加。

  1997年5月底,兰州连城林场突然暴发杨尺蠖虫灾,林场技术人员实地调查时发现,最严重的一棵树上竟有4000多只害虫。每到夜深人静时,虫子吃树叶“沙沙”作响,就像下着小雨,让人听了毛骨悚然。用人工扑救已无济于事,如再不采取措施,这片60万亩天然的森林很快就会被害虫吃光。兰州市政府向兰空请求支援,要求派飞机喷洒药物,尽快杀灭害虫。

  虫灾催人急。接到灾情报告和命令后,航运团迅速组织突击队赴灾区灭虫。然而受灾的14个作业区,不仅点多、线长、面广,且都在崇山峻岭之中,最高海拔近4000米,一般都在3000米左右,更重要的是山区的气候多变、雨水无常,给飞防作业带来很多困难。

  为确保作业质量,飞行员们先进行地面勘察,对作业地区的山头标高、高压线位置、河流走向、森林分布及航线进入和退出点主要地标的关系位置,进行认真分析、详细了解……经过认真准备,终于使防疫的一切工作就绪。

  准备是就绪了,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飞机的驾驶舱和装载农药的后舱密封性不好,飞防的药物对人有刺激作用,不仅浓烈的药剂气味呛得飞行员们流泪流涕,且由于风力的原因,无论是喷洒药粉还是水剂,飞机都不能飞得太高,否则,达不到灭虫效果。为此,需要将飞机高度下降到相对高度20米左右。大家心里都很明白,高度低一米,危险增一分。为防止发生不侧,左右座飞行员密切协作,手脚齐用力,手紧紧地握住驾驶杆,脚很劲地蹬舵,以保持飞机平衡。一天飞下来,汗流浃背,胳膊腰腿酸痛,戴着手套的双手也磨出了血泡。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终于杀灭了害虫,保住了这片森林。

  2003年6月,甘肃靖远哈思山林场爆发虫灾,该团连续奋战一个星期,及时挽救了12万亩珍贵林木。2004年,青藏铁路通车典礼前,他们紧急飞防灭蚊,一周时间完成了900平方公里的城区及周边地域喷洒药剂任务,并创造了一次成功灭杀率80%的记录,为通车典礼创造了良好的生态卫生环境。

  自1984年执行飞防任务以来,该团先后完成了甘肃连城、大黄山、靖远、东沟顶,陕西耀县、千阳和青海西宁等地区的灭虫灭蝗任务,喷洒药剂数千吨,挽救并保住了600多万亩受虫灾的森林和草场。

  再糟,也要用人类特有的大智大爱,点燃每一位灾民心中生活的希望——

  大难面前我援手

  天灾无情人有情,情情相牵度难关。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该团在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总是义无返顾地站前沿、当先锋、打头阵,先后多次执行抢救伤员和黄河防凌任务,参加了1997年甘肃省迭部险县腊子口特大森林火灾、1998年陕西省蓝天县特大洪灾、2006年甘肃省酒泉市沙漠搜救和2008年抗震救灾等任务,19次在紧急情况下空投空运救灾物资70余吨,为抢救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6年,甘肃酒泉市区6名民工突遇特大沙尘暴而失踪,情况十分紧急。该团接到上级紧急搜救命令后,立即选派过硬机组,克服区域陌生、没有地标、能见度差、搜救难度大等困难,配合地方政府连续4天展开搜救,终于在沙漠腹地找到了6名失踪民工。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该团在上级指示下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团党委迅速动员部署,做好了空投空运和直接参加抗震救灾的准备。参加任务的268名官兵叫响了“我是党员,让我上”、“我是干部,跟我来”、“我是战士,我要上”的口号,当天晚上仅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2吨针剂药品、90顶帐篷、250箱饼干、1000箱方便面、100件矿泉水的安检、装机、捆绑等工作。团长江祖盛带领机组人员,克服重重困难,采取运输机和直升机接力输送的方法,在第一时间将上述救灾物资送到甘肃陇南灾民手中,曾一次单机日飞行长达9小时51分钟。在接到赴四川灾区执行空中喷洒防疫药物的命令后,飞行人员迅即展开技术研究和安全预想,机务人员连夜奋战,紧急安装调试飞防设备。飞防小组到达四川灾区后,面对可能传染疫情的危险,迅速研究作业地区的地形、航线和气候变化规律,第一时间组织了空中侦察试飞。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