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留耕堂后人何炳林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幕后功臣
番禺村民造出原子弹,是否又再“乱放卫星”?昨日,记者从广州市番禺区留耕堂获悉,留耕堂后人居然公然“修建”原子弹博物馆。这些洗脚上田的村民们为什么这样做?
留耕堂后人沙湾古镇旅游开发办的何润霖却郑重其事地向记者表示,“我们村民确实参与制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留耕堂后人何炳林早年在沙湾读书,后来成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幕后功臣”。同时,家乡人为了纪念他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作的巨大贡献,将在沙湾北村筹建何炳林纪念馆。
文\图(署名除外)
本报记者 黄丹彤 通讯员曾芸、何润霖
“一直以来,因为特殊原因,何炳林(1918年-2007年)并不为外人所熟悉。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幕后功臣,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专家、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何炳林的族人、沙湾古镇旅游开发办的何润霖昨天向记者提起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88年,国防科工委授予何炳林"献身国防事业成就奖"。”为了求证这段历史,去年何润霖还作为沙湾镇里派出的小组成员专程到天津拜访过何炳林的夫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茹玉。据陈茹玉介绍,“丈夫何炳林一生淡泊名利,但他最看重这个奖。”
何润霖说,虽然何炳林已经逝世3年了,但在他天津家中书桌上,至今依旧摆放着一幅1959年周总理视察南大实验室的照片。
留学:
从学农药到提取铀
何润霖根据陈茹玉以及族中长者等回忆,整理出何炳林的一生“轨迹”。
何炳林1918年出生在沙湾,少年时代在沙湾读书,中学入读广州培正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南联大化学系。1942年6月,何炳林以优异成绩在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秋天,怀着“科学救国”的信念,何炳林远渡重洋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博士。
中国是农业大国,他选择了研究农药及水处理药物的合成方向,期间多次到当地移民局递交回国申请却多次被阻挠。1953年,他与十多名留学生一起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反映了留美学生的处境。此间,何炳林收到一封昔日同窗、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陈天池的来信。陈天池请他代买两磅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但商家说这是国防用品,不能出口而没买成。敏感的何炳林发现,离子交换树脂是用来提取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料铀的材料,这正是新中国强盛最需要的东西,何炳林当即把研究方向从农药转向离子交换树脂。
回国:
10美元带回原子弹原料
1956年,经过周总理的交涉下,何炳林和其他留学生一起被获准回国。临行前,他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用于合成离子交换树脂的10公斤苯乙烯和5公斤二乙烯苯。何炳林把这些原料装进一只箱子,过海关时,他悄悄塞给海关官员10美元,混过了检查。
回国到南开大学任教的何炳林,在南大思源堂立即展开了离子交换树脂研究。
1958年,二机部资助南开大学400万元,由何炳林主持建立的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南开大学化工厂正式投产,从此开创了中国自己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这为中国原子弹的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1958年~1959年,毛泽东、周恩来曾分别到南开大学树脂车间及何炳林实验室视察,对他给予赞扬与鼓励。
报国:
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何炳林思源堂的实验室直接关系着中国原子弹研发进程。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浩瀚的罗布泊戈壁滩上腾起一股巨大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了。
1965年,因战备需要,南开大学化工厂迁到了四川宜宾。留在天津的新南开大学化工厂转入民用,何炳林的研究也随之转向离子交换树脂的社会应用脱色树脂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甜菊糖生产国和出口国。据统计,何炳林的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对国家的贡献在30亿元以上,被英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谢灵顿称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何炳林(1918年-2007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幕后功臣,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专家、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国防科工委授予何炳林“献身国防事业成就奖”。1958年~1959年,毛泽东、周恩来曾分别到南开大学树脂车间及何炳林实验室视察,对他给予赞扬与鼓励。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new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