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指出,北京基本呈现精英类言论强于草根类言论的格局,针对目前网络实名制的争论,蓝皮书认为,让互联网舆情充分发挥社会减压阀的作用,不要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
《社会建设蓝皮书》指出,相对于全国互联网舆情中出现的“草根民众与精英舆论并行发展”或者“草根舆论上扬精英舆论下降”的情况,北京则基本呈现精英类言论强于草根类言论的格局。其中的原因,一则是受到北京人口构成的影响,各类精英人物相对集中;另外就是大量读帖不跟帖人群的存在。据笔者对北京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对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显示:上网活动的排序依次为:玩游戏、聊天、收邮件、浏览新闻等,跟帖比例不足10%,但读帖后转帖比例高达60%以上。这群“沉默的支持者”“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和大多数人一致,他们就会勇敢地说出来。结果导致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而多数派的影响被高估。虽然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其行为倾向对于网络事件的发展以及现实转化等环节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网络实名制的争论,蓝皮书指出,让互联网舆情充分发挥社会减压阀的作用,不要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结合2009年北京互联网舆情的情况看,网民的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接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出于满足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需要而推行网络实名制,那么不和谐声音在短期消除之后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须知很多网络发言者就是借了“匿名”的外套才敢于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爆料的,如果没有匿名,有“鼓励罚款”之嫌的“交警绩效考核办法”不可能见诸网络。堵不如疏,躲不如勇敢面对。政府要把网络“减压阀”建成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当现实社会中公民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时,网络的实名制将会在网友的自发推动下实现。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