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美反恐催生庞大情报帝国 机构重叠资源浪费(图)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7月21日02:08

  2010年5月3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情报人员调查纽约时报广场未遂炸弹案。自9·11事件以来,纽约至少发生了9次恐怖袭击事件。

                               达娜·普利司特曾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威廉·阿金研究国家安全事务长达三十年。

  7月19日,曾披露“水门事件”的美国主流大报《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一个隐秘的世界,逐渐失控”的报道,披露了美国情报机构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的极度膨胀。这是由该报两名资深记者主笔,在近20名工作人员的配合下,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对美国情报机构进行了细致调查后撰写出来的报道。该报希望将这个美国“最高机密”背后的真相呈现给毫不知情的美国民众———正是他们的纳税养活了上百万的情报人员。

  “庞大、笨重而神秘”

  一个为应对9·11而打造的绝密世界,没人知道耗费了多少成本,雇用了多少人,有多少个项目,或是多少个机构做着相同的工作。

  经过持续九年的无节制扩张,美国情报机构俨然成为一个“庞大、难以驾驭而极其神秘的世界”。

  《华盛顿邮报》调查显示,美国目前有45家政府机构(比如联邦调查局)参与情报收集工作,这些机构的下属单位有1271家(比如联邦调查局下属的恐怖主义分子扫描中心)。

  报道称,“2001年,美国只有24家情报组织,但是9·11之后,情报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倍增长,如今有85.4万人为其工作,是首都华盛顿常住人口的1.5倍。”

  此外,还有1931家私人机构和公司参与到政府的情报战中来。波音公司、美国电信和电报公司、通用动力等大公司均榜上有名。

  该报还揭露了美国情报机构膨胀的后遗症———机构攀比,扩大情报地产。“2001年以来,在华盛顿及其周围地区,情报部门已建或在建的大楼有33栋,总面积约为160万平方米,相当于22个国会大厦的面积。“这种扩张不仅体现在新增的高楼,还包括内部的各种先进配套设施。”一位高级情报官员表示,“它已经成为"绝密美国"中身份地位的尺度,至少在华盛顿地区如此。”

  由此导致的情报预算资金数目庞大。2009年,国会拨款公开的情报预算就达到了750亿美元———这一数字是2001年的21.5倍。主笔记者威廉·阿金对此表达了质疑,在他看来,加上军事行动、国土安全和情报人员的支出,这一数字可能会达到1500亿美元,而纳税人并不知情。

  “工作效率值得怀疑”

  每年近五万份的海量情报中,即使是高层官员,也很难甄别哪些是最重要的情报。

  数年间冒出这么多情报机构是否起到作用?花了这么多钱,情报人员工作效率和反恐成绩能不能让民众安心?

  由于情报机密无法公开,因此很难衡量情报机构运作是否高效。不过,报道主笔之一的达娜·普利司特说,去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胡德堡枪击事件、圣诞节炸机未遂事件,以及今年在纽约时报广场上的未遂炸弹袭击事件中,情报部门并没有作出及时的反应,因此如此多的情报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值得怀疑。

  报道说,机构重叠、人员繁冗、资源浪费是美国情报机构患上“肥胖症”的主要原因。文章举例称,在美国的15座城市里,分布着51家情报机构和军事部门,它们都负责跟踪恐怖网络资金进出情况。

  此外,如此庞大的情报人员系统,每年递交的分析报告或者审讯间谍获得的资料大约有五万份之多,如此海量的情报中,很难甄别哪些是最重要的。即使是最高层的官员也难以判断。

  据悉,三分之二的情报项目都出自国防部,但只有被称为“超级用户”的少数官员可以接触到这些情报。

  一名“超级用户”接受采访,回忆了自己接触秘密情报的过程。他说自己被带到了一个狭小、黑暗的房间,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并被告知不能做记录,这时屏幕上出现一张接一张有关情报项目的幻灯片,他最后不得不喊停,他承认,在那种情况下,记不清任何东西。

  报道还指出,法律并未给情报负责人清晰的权限或财政支配权。中央情报局(CIA)曾经将一些敏感的信息重新分类,但却没有将这种调整告知相关部门,导致国家反恐中心的情报人员不能轻易接触这些信息。

  “美国敌人的路线图”

  从事反恐、国土安全以及情报业务的2163处政府机构和6942家私人公司地点被制成地图,公布在网上。

  文章见报后,美国政府立即做出反应。白宫发言人吉布斯赞扬情报人员为美国安全付出的努力。“我不认为情报系统的人员增加助长了浪费。我们保持了平衡,既保证与对手较量所需的资源,也不浪费纳税人的钱。”

  国家情报总监大卫·格蓬特20日驳斥说,报道没有反映真实情况。他说情报机构“每天都会取得数次成功,只是不便公开”。他还说,无论报道是否展现情报系统的成绩,但情报部门确保美国安全的责任是坚定不移的。

  针对“为什么如此多的机构做同样的分析类工作”的问题,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回应,“有时重复研究在所难免,因为不同部门对情报的取舍不同。”针对文章中说“70%的情报预算都用于承包给私人机构的经费”,国家情报总监称这是一个“误读”,称“经费花在合同而非承包商身上”。

  让美国政府感到不安的是,《华盛顿邮报》将掌握的许多调查资料公之于众。该报根据政府的公共记录和一些私人企业的资料,编制成“美国最高机密”示意图公布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点击查找隐藏着“美国最高机密”的地方:从事反恐、国土安全以及情报业务的2163处政府机构和6942家私人公司。

  奥巴马政府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对示意图表示震惊,认为这将成为“美国敌人的路线图”。

  但达娜·普利司特强调,报道公开的只是相关机构的地址,并非情报行动的地点,更没有提供他们所掌握的情报行动的细节,因此谈不上泄密。

  “仍是头号情报大国”

  情报机构的名字会被揭露出来,但是机构在做什么,目标是什么,是不可能被媒体披露的。

  《华盛顿邮报》为这个系列报道煞费苦心。达娜·普利司特是该报资深调查报道记者,两次获得普利策奖。威廉·阿金研究美国情报部门已长达30年。

  两位主笔联合十几位调查记者,在过去两年里查阅政府文件、采购合同、招聘通知、产权登记、社交网站等公开资料,并采访了数百位前任在任的情报人员,从而推出最终的报道。

  《华盛顿邮报》说,由于报道的敏感性,在几个月以前,该报已经允许政府官员从网站访问报道内容,并询问是否有任何不妥之处,但当时没有人提出任何意见。据称,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已经要求其下属各机构,对于披露的内容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同时要求报道中提到的机构采取措施将影响降到最低。

  军事科学院美国问题学者张博认为,《华盛顿邮报》初步披露的信息应该说是比较初级的,虽然具有一定价值,但对世界上其他情报大国而言应该都不是秘密。“情报机构的名字会被揭露出来,但是机构在做什么,目标是什么,是不可能被媒体披露的。而且报道的初衷是陈述事实而不是泄密。”

  张博说,“从搜集情报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当然是情报网越大、情报人员越多越好,但是网大、人多未必能发挥与结果成比例的作用。这个报道更多是对美国情报部门的警醒。”

  张博称,“从美国情报机构的现状来看,虽有政出多门、机构臃肿的情况,但是并没有对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地位和价值观的核心情报工作造成致命影响,说明其情报工作是有成效的。美国仍是世界头号情报大国,现阶段无人能及。”

  本报记者 张乐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