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广东石漠化调查:烧山砍树等加快土地退化(图)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07月21日08:21
 金银花在石头缝中艰难求生。
金银花在石头缝中艰难求生。

乐昌石漠化重灾区“七分石头三分土”,除去杂草,其他植物很难生存。
乐昌石漠化重灾区“七分石头三分土”,除去杂草,其他植物很难生存。

  人为破坏占全省石漠化总面积一半以上,粤北乐昌是最严重县之一

  沿海沙漠化正肆虐地撕扯着沿海防护林,与之遥相呼应的山区石漠化,正蚕食着南粤山区贫瘠的土地。

  记者调查中发现,石漠化地区居民在石缝中艰难求生,连吃饭都要斤斤计较;烧山伐树、冰冻旱灾,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正在加剧石漠化。

  据悉,广东省正加紧制定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但如何在封山育林的同时,又让百姓脱贫致富?山区石漠化治理之路依旧漫长。

  今天本报推出“广东荒漠化调查”专题报道下篇《广东石漠化:一段烧山砍树的历史》。

  韶关乐昌市西部的沙坪镇在地图上形同一片绿叶,捍卫着南岭山脉的苍翠与宁静,然而,这里却是广东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高低连绵的丘陵山地已经成为了石头的海洋,只有零星的杂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存,几棵残存的松树桩仍残留着火烧或是砍伐的痕迹。

  被石块包围的沙坪镇,只是石漠化危机下粤北山地的缩影。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院长薛春泉透露,全省有21个县(市、区)受石漠化困扰,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两成多,其中以乐昌所在的北江流域最多。

  记者调查发现,石漠化在广东的历史就是砍树和水土流失的历史。乐昌是珠江上游石漠化最严重的县之一,全县267.6平方千米的国土已经石漠化,还有近20%国土面积存在石漠化的可能。

  更为严重的是,烧山等人为破坏加剧着山区石漠化的进程。薛春泉介绍,我省因人为破坏形成的石漠化面积已达46402 .3公顷,占全省石漠化总面积的57.05%。

  石头逼走贫困村民

  虽然长期生活在严重石漠化地区,“石漠化”对于沙坪镇南洞村的村民而言,却是个新鲜的词,他们更熟悉石头。

  几十年守着石头山,严重的石漠化使沙坪镇村民改变贫困的努力,显得如此无力。

  尽管每家都会养上一两头母猪和几头小猪、五六只鸡和鸭,甚至还会有两条狗,但是石漠化导致的严重缺水,使当地村民人均只有0.85亩旱地,年产几百斤的玉米。

  这些在石漠化山区生存的人家,连吃饭都要斤斤计较。很多当地人只能上山在石头缝里寻找野菜:马蹄草、剪刀草、小油菜……在这些几乎没有平地的山区,贫瘠的坡地是人们唯一赖以生存的资源。

  为了改变命运,自上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方式走出大山,全镇6000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目前沙坪镇山区所剩的户口数约3000余户,外迁谋生已经几乎成为了当地年轻人唯一的生活途径。

  烧山加速土地退化

  沙坪镇素来号称“七分石头三分土”。冰灾和旱灾又把这片土地推向“石漠化”的泥潭。

  这片喀斯特岩溶地貌密集分布的土地,植被严重破坏,即使大雨倾盆也难以涵养住水分,“雨水就像下到水泥板上,一落地就全流走了”,“三天不下雨见旱情,十天不下雨没水喝”。

  人都没有水喝,山上人工种植的树木也就更难“解渴”。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高级工程师郑全胜认为:“这里山太高,没有土,没有水,粮食很难高产”。

  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许多村民不惜放火烧山、广种薄收,在山坡上种玉米,先拔草、再松土,种下玉米熟透后翻松土,把玉米刨出来,产量还不及平原地区的一半。

  这种人为的烧山行为带来了土地退化,由于这些“烧”出来的坡地,村民很少会将其整治为梯田,水土流失不可避免,一两年后只能抛荒。“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环境越差,越难脱贫,越穷就越烧山,越烧山环境越差,当地越来越穷。”薛春泉说。

  治理要让百姓得利

  石漠化危机仍然在持续,广东也正式开始向石漠化宣战。

  2007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韶关乐昌市作为广东唯一的试点县入选。

  经过2年多的治理,乐昌先后投资4498.32万元,实施封山育 林1 0 3 0 2公 顷 、人 工 造 林1701.5公顷。

  当地种植油茶树为主,经济作物包括金银花、黄烟等。“这些植物耐旱、耐瘦,可以像雨伞一样遮挡减少雨滴对地表的冲刷,特别适合在石漠化地区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薛春泉说。

  然而,这些拯救当地生态环境的努力,也正面临这严峻挑战。封山育林每公顷单价1500元,远高于原设计的300元;人工造林10500元/公顷,高出设计价格4500元;种植的经济作物金银花每亩成本也高达1221元。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基本运作都很难。”彭仁学表示,要治理好石漠化关键在于发动群众,一定要让他们意识到其中的好处。

  薛春泉说,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出发点是要解决老百姓贫困问题,让百姓有利可图,这是治理的关键。

  专家献策治理石漠化关键在治贫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如何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渴求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成为粤北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不得不面对的两难抉择。

  “恢复植被是首要目标,只有石漠化地区的山地全部覆盖了森林植被,危害才能逐步减轻。”郑全胜呼吁,提高对石漠化的重视程度、加大治理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是治理石漠化的治本之策。

  “治理石漠化关键还在于治贫,最好的办法是封山育林。”薛春泉认为,只有当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们才能意识到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性。

  南方日报记者 胡念飞 实习生 周游

  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栋林 韶关报道

  摄影 胡念飞
(责任编辑:news8)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