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事故暴露石油业安全隐患
纪虹宇
尽管“7·16”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案的事故责任方目前还在调查当中,但就事故本身而言,其暴露出的诸多隐患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
据了解,本次事故是由一条900毫米输油管道爆炸引起的,随后引发另一条700毫米管道爆炸。虽然火情扑救较快,但两条输油管道和相邻容量为10万吨的103号罐持续燃烧,直至阀门全部关闭后火势才被控制。
据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扑救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油罐阀门的关闭。
“电动阀门在正常的通电情况下只需要3分钟就可关闭,但人工关闭则需要近3个小时。事故导致大连新港油罐储存码头自行维护的多条线路断电,多个油罐的阀门无法正常关闭。最后只能依靠大连供电公司派出的发电车接续供电,才没有引发更大规模的爆炸。”上述人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此外,在事故现场的数十个储油罐之间距离相对较小,罐区内为数众多的罐体不但包括原油罐,还包括成品油罐、危险化学品罐等。如若引发大面积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现场的输油管道几乎是平行密集排列的,狭小的间距很可能使得一条管道燃烧引发其大面积的连锁速燃。
中石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昨日对本报表示,中石油的输油管道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行全面的检修。
他告诉记者,此次事件的发生很可能是由于硫酸亚铁自燃引起的。
“委内瑞拉的原油在世界上的含硫量是最高的,当天利比亚船所承载的原油正是委内瑞拉的原油,其含硫量可达到5.57%。而排在第二位的是沙特的原油,含硫量达到3.09%,而中石油的储油罐所存储的油正是沙特的原油。无论是储存的还是运输的油其含硫量都很高。较高的硫含量会对管道造成很大的腐蚀,从而增加了事故的危险性。”上述负责人说。
部分专家对这一说法是不是引发此次爆炸的真正原因并没有给予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