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是我省农业大县,也是劳务工输出大县,近年来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或向城镇集中,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低、年龄相对偏大、体力不支的老弱病残。另一部分群体是生活在家庭的重重保护之下,一心只管读书的儿童。严峻的现实,令人急呼:20年后谁来种地?
这不光是仁寿一个县面临的问题,而是广大农村的普遍性问题。
老人咋扛起现代农业大旗
今年初,笔者在仁寿县观寺乡采访,前来购买种子的绝大部分是老人。他们将不同的种子拿起来看看又放下,反反复复多次之后还是没法确定买哪个品种。一位老人说,他不识字,别人说哪个好,他就买哪个。
今年6月中旬,仁寿县大化镇政府出资请来专家培训果农,现场来的人倒是多,但相当部分是老年人和背着儿童的妇女。传授技术的农技人员担心,他们能否真正领会到技术的关键,又是否有精力和体力去实际操作,这直接关系到技术掌握、推广的成效。
富加镇农技中心负责人称,每年定期组织农民集中到农技中心进行农技培训,开头一两年,单次培训人数能达到一两百,现在根本没人再来。
很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都曾向笔者提起,因为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人,造成很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难以推广。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包括经营理念都有很大区别,如果仅靠现在的老人,难以承担起这个重任。
留守的村民们还是很希望多接受一些新技术、新知识,但受文化水平、年龄、体力等因素的影响,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老人面对小型插秧机的示范,一个劲地说好,却无法亲手操作,最终还是只能弓着腰用手一株一株地往田里插秧。
土地最终还得要有人种
一边是新技术推广的需要,一边是推广难的无奈,新的技术无法推广,农业现代化又如何得以实现?
仁寿县富加镇互建村7组 (原复兴村9组),原有12户人家48人,现走得只剩下4户12人,有的打工举家外迁,留下的不是上了岁数的五保户就是低保户。村长李长金介绍,原互建村2组有180多口人,现在只剩下70多人了,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学生。
如今,出现在田里村头的,大多数是头发花白、身躯佝偻的老人,再过20年,他们都会老去,即使健在的,也不能干活了。而那些在外务工的,到那时还会愿意回家种地吗?如今留守在家的儿童,很多是独生子女,尽管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可是,对农业生产完全没有概念。要想把他们留下来种地,他们不愿意,他们的父母也不愿意。
但是,土地最终还得要有人种。
集约化经营破解难题
仁寿县龙正镇、清水镇等部分地方已经有集约化经营的例子,将土地集中,引进业主进行开发,村民将自己的土地以一定租金租给他人,还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谋取收入。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于将农民从少量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效果十分明显。
集约化经营土地还可解决许多生产技术上的问题。仁寿县富加镇东风村范华单家种了一亩多梨子,却引来众多鸟儿啄食,收成减半,而大面积种植的曹家,却少见如此鸟灾,原因就是大规模种植多了,鸟儿也不那么稀奇,啄一点,损失也非常有限。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指出,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必须解决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谁来经营的问题。需要那些有志种地、有知识种地、有经济实力种地的能人,重新回到农村,才能释放更多农民进城,才能解决20年后谁来种地的问题。
网评
农业科学化今后靠谁
7月19日,这篇调查由网友“浪卷云舒”转发在四川在线天府论坛,到20日,已有近2000人点击,就该问题有10多人发表评论。
网友“pingshui”:这样的情况何止是一个仁寿?看看城市周边县份就知道了!不知农业科学化今后靠谁了?
“stackaven”:要是能普遍实现农业机械化,人年龄大一点也没什么,但就目前来看,路还远着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啊,不重视是会吃大亏的。
“Dannyxiao”:其实我想回家种地的,就是国家政策没有落实好。比如说大片承包,仁寿是一个丘陵地带,多坡多坎,大型的机械肯定是实行不了的。一般的农作物肯定是投入高,产出少,要种经济型农作物,文宫是一个例子。当然,种出来的东西要能够找到销售渠道。
“一泓”:这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农村打工第二代绝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再回到农村,现在的留守儿童也是独生子女,同样被老人和父母宠坏了,无论大小别说农活,大多数连生活也不能自理,最根本的是他们不愿意再留在乡下。20年后,不是地有没有人种,而是有没有人还愿意种地,即使是农场化的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