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年一度的北京科技周落下帷幕,有累计超过420万人聆听科普讲座,参观科技展览等活动,创历年之最。
今年北京科技周人气极高,备受热捧,一个重要原因是低碳生活成为主旋律:旧报纸卷制的铅笔;再生纸和布做成的笔记本;节水马桶、节能插座、垃圾分类、低碳知识趣味游戏等吸引着接踵而来的普通群众,而且老、中、少三代人皆感兴趣。
科技与生活的广泛“嫁接”,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千家万户带来福音,但当下仍有不少群众觉得科学很神秘,因此科普的首要任务与作用是剥离科学的神秘外衣,让普通大众认识到科技并非高深莫测,科技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要求科普宣传贴近生活,譬如宣传低碳,如果只是“高调”地谈论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或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一堆数据,未免有点隔靴搔痒,难以调动百姓兴趣,而将低碳与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再设计一些低碳互动游戏让观众亲身体验,这样就能使群众切身感受到低碳并不深奥,人人做得到。
科普的目的就是要致力于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给家庭带来福祉。如展出的垃圾分类告诉市民,只需举手之劳,改变一下生活习惯,超过80%的垃圾就能做到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从而解决垃圾围城的最大环境问题,城市大环境的改善,受益者是每个市民、每个家庭,无疑也就是市民福祉。
科普最终要达到简便、适用、节约,让家庭产生经济效益。据报道,北京科普展最吸引观众的是节水节电节气节油的小知识、小窍门、小工具、小电器开关等。倡导、推行低碳生活,除了改变公众观念与习惯外,还要让百姓省钱,居家过日子都算经济账,如果节能减排不省钱,低碳生活方式就很难坚持下去,如目前家庭使用节能灯难以普及,原因在于节能灯太贵,是白炽灯的10多倍,虽然省电但不省钱。
与此同时,让许许多多助推低碳生活的小成果,加快推广应用,应是科普活动的紧迫任务。科普展出一方面是开拓公众眼界,促进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转变,但最重要的是将低碳科技推向社会和市场,如再生纸制作的铅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不能只是展品,应尽快成为孩子们手中的文具,这对培养孩子低碳意识大有裨益。
一言以蔽之,贴近群众、走进生活的科普才有针对性和生命力,让科普之花开放在生活之中吧!
尹卫国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