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百余家稻米企业和经销商代表在诚信经营倡议书上签名。人民网记者 袁泉摄 7月12日,陕西西安大规模制售假冒五常大米事件被媒体曝光,给五常的稻米产业带来了严重打击。今天上午,五常市100余家稻米企业参加稻米企业诚信经营倡议签名活动,当地质监、工商等相关部门将开展稻米制假专项整治活动。
壮士断腕 对百余家稻米企业产品进行筛查 假冒五常大米事件经媒体曝光后,7月14日五常市成立了由市稻米产业管理服务中心、绿色食品办公室、质监局、工商局、公安局等部门组成的专项整治工作组,对全市178户一般纳税企业、44户小规模加工企业的库存产品和原料全部暂时封存,并彻查筛查。
目前,明轩、金福、鑫禾、海发、绿洲、同和等6家被曝光企业的库存成品米和稻谷已经全部被依法查封,并被吊销营业执照。这6家企业产品在五常区域内销售的产品全部下架,停止销售。
7月21日,五常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下发了《五常市稻米生产流通秩序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质监、工商等相关部门将开展稻米制假专项整治活动,对五常境内的原料、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稻米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一旦发现有制假、售假的行为将按照有关法律依法取缔或打击,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我们要敢于正视危机,敢于接受市场洗礼,敢于壮士断腕,加快自我完善,把优质的五常大米提供给全国消费者。”五常市市长姚志波说,我们稻米产业整治行动还在进行,并将继续广泛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声誉受损 品牌、加工企业、稻农经受危机 稻米制假事件使五常大米的声誉严重受损,稻米产业发展受挫。目前,北京、西安、沈阳、成都、杭州等14个省20多个主要城市的超市、商场的五常大米被下架,总量超过400吨。消费者对五常大米质量开始怀疑,经销商退订单、经营者下架、消费者退货,五常大米的市场销量锐减。
稻米加工企业基本停产,经营受损。现在,五常全市库存成品米1.06万吨,库存稻谷3.5万吨,稻米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停销状态。由于正值盛夏,库存粮食安全受威胁,保管成本增加,加工企业承受着经济上的损失,面临生存考验。
除了稻米企业,这次危机也使稻农收入减少。五常水稻收购价最高时达到每市斤2.2元,现在基本无人收购。现在,稻农手中积压了相当数量的稻谷,而且距离今年新稻上市不到三个月时间,形势非常严峻。
品牌扩张 明星产品也需要完善的保护 五常市市委书记裴君说,这次稻米制假事件,给造成五常大米带来严重的信誉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五常大米的市场价位高,知名度高,使省外一些不法商贩制假售假,用外地大米打五常品牌,欺骗消费者。面对全国市场,打假有难度。五常域内的监管也存在漏洞,个别稻米加工企业见利忘义,掺杂使假,牟取暴利。”
在裴君的记忆中,2006年五常市的稻农还有“卖稻难”的苦恼。“五常大米信誉受损,最终受害的还是稻农。2006年的时候,各个村屯的稻农手里有大批的稻子卖不出去,我们还得忙着联系企业和粮库收购。”
而短短5年之后,经过企业苦心经营和五常大米的内在优良品质,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一跃成为供不应求的“紧俏货”。五常市大米协会会长秦利明说,“五常大米”品牌采用原产地标识、产地证明和防伪商标等自我保护手段刚刚起步。
“稻花香品牌只有不到1%的产品有较为完善的品牌保护措施,大量企业在保护措施的使用上不规范,有些企业根本不用,使得消费者难辩真伪。稻米企业多,使得在监管上也存在着漏洞和难度。”
应对危机 除了自律还要加强刚性监管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五常大米”造价行为,五常市正在着手推进从农户、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到经销商的一条龙监管体系。
五常市市委书记裴君介绍,通过企业要与基地建立稳固联系,做好生产企业与基地乡镇对接,签订合同,解决企业异地收购、合同数量和收购数量脱节等问题;通过产地证明填报、生产记录填写,将五常所有水稻资源进行信息覆盖,从源头解决外地水稻冒充五常水稻问题;通过质监局进厂、统一包装物和产地标识,解决生产流通环节掺假制假的问题。
此外,五常市还要求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如实填写农产品生产记录,并建立企业档案、基地档案、生产记录、产地证明等数据库,创建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信息录入与查询系统,建立“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达到农产品质量信息可上网查询。
据介绍,五常市将从今年新米开始,着手建立生产全程记录、产地证明和质量追溯体系,给五常稻米引入“身份证”和“条码追踪”系统。同时,监管部门还将对存在用五常大米包装物包装外地大米出售的等掺杂使假行为严重违规行为的企业,收回经营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无生产许可证的、没有年检的企业,坚决依法取缔。
“针对农户,我们讲推广合作社标准化种植模式,统一供种、施肥,集中收割;对于企业,除了要求他们加强自律,还要重点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加强他们和农户之间的协作;而政府部门则要对生产和经营企业加强监管,这也是行政执行力的体现。”裴君说。
新闻背景:五常市百余家稻米企业和经销商代表在诚信经营倡议书上签名。人民网记者 袁泉摄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