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北宋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就人才之于治国安邦的关键作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近千年的岁月流转中,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反复得到印证:重视人才、善于培养和引进人才、能够高效运用人才的国家在科技和经济方面都能领先于世界,反之则会出现衰退。
人才立国 美国历届政府均视教育为立国之本,并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相继通过了《国防教育法》《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等法案和报告,极力呼吁为未来准备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美国的全民教育投资每年都至少递增几百亿美元,用于对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增加招生数量。
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人才是国家的财富,教育是治国的根本。”作为一个多山的群岛国家,日本的自然资源有限,所以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提出“殖产兴业”计划,并派出赴欧使团,前往欧洲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大量成套引进欧洲先进的技术和工业设备的同时,大规模地招聘外籍专家前往日本指导。在这些外来人才的协助下,日本迅速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近代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也注意利用外国人才的技术优势培养本国人才,比如鼓励“洋匠”创办学校、招收学徒,派遣人员跟随“洋匠”学习等等。到20世纪初,日本国内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辈出,他们逐渐取代了外国专家和雇员,成为日本工业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日本工业基本实现了技术独立,这为日后日本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曾经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世界头号强国,这基于英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抢占了先机,而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又与英国重视教育密不可分。早在17世纪初,英国人培根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当时,英国不仅拥有牛津和剑桥这样的著名高等学府,还建立了大批专门的职业学校。在这种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下,英国不仅诞生了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还出现了瓦特这样学徒出身的大发明家,这些杰出人才共同推动英国站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就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这种对人才所创造的价值的确认和保护,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当时欧洲各地的优秀人才吸引到英国。
不拘一格 人才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究竟怎样定义人才,如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德国重技术、重实践的人才路线或许可以给人一些启示。
德国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被认为是其制造业成功的坚实基础。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这是一种针对中学毕业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为期3年或3年半。根据要求,学生除在校学习外,还要到企业接受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保证他们在就业之前就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职业教育期满后,同一行业的学生参加由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全德统一资格考试,如通过即可获得德国各州均承认的证书。
德国联邦政府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企业一定的照顾,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比如,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可计入生产成本,还可计入产品价格等;另一方面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健全的制度和法规保障。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关的立法达20多项,如德国《企业法》《青少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法》等。德国的《基本法》中也有对这项教育制度的强制性规定,职工人数为10个以上的企业有义务进行职业培训,且每年提供的培训岗位不得少于当年在职员工人数的7%。
针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某些企业觉得负担过重,积极性不够,以及某些企业生产、经营范围过于专业,导致职业培训内容不够全面的缺陷,德国政府又提出了“三元系统”的改进方案,在原来企业、学校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一元,即行业协会接管部分行业通行的基本课程,将其安排在行业协会的培训中心进行。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企业外部的公共资源,减少企业开销,同时可以避免单纯企业内部培训带来的知识局限的弊端。
人才之痛 人才兴则国运昌,反过来,只有国家兴盛、社会稳定才能培养和吸引大量人才。俄罗斯曾经经历的人才流失或许当为前车之鉴。
俄罗斯科学院人口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所长阿列克谢·舍维亚科夫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收入不平衡等问题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库济科指出,苏联解体至今,俄罗斯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减少了80%,只相当于日本的17%和美国的6%。这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俄高科技发展倒退了10年至15年,在某些领域,如生物技术方面甚至倒退了20年,与此同时,俄在世界高科技市场上的份额仅为0.2%-0.3%。
俄科学院工会主席维克托·卡利努什金指出,苏联解体以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减少及工资的降低,已经有50万到80万名科学家离开俄罗斯前往国外寻求发展,流失人才以30岁至50岁之间的科学家为主,他们绝大多数都去了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及德国等国家,专业涉及航天、物理学、精细化工、计算机、微生物学、遗传学等。据悉,在国外的俄罗斯科学家平均月薪可达3000美元至7000美元,而国内科学家每月只有3万卢布(1美元约合30卢布)。
人才流失导致俄罗斯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下降。据估计,俄罗斯每年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高达30亿美元。
筑巢引凤 要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必须依靠高水平的人才,而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仅靠本土人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需积极引进外来人才。
美国的教育机构只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高科技人才需求的三分之一。因此,美国政府长期以来重视人才引进,利用灵活多样的移民政策、教育政策和人才政策等从世界各地网罗人才。
二战后不久,美国开始实施留学生政策,通过提供优厚的助学金、奖学金和优惠的贷款吸引国外留学生赴美就读。近年来,到美国各大学留学和深造的外国留学生每年都超过20万人。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约25%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定居美国;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来人士约占20%;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三分之一出生在国外。
与吸引外来人才配套,美国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留住人才。首先是高薪聘请。高科技人才在美国的收入是在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几十倍;其次是为人才提供签证便利,并授予非美籍专业人士在美永久居住权,俗称“绿卡”;再次,为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经费。近几年,美国科研经费不断增长。奥巴马上台后表示,他领导的美国政府今后每年将把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投入到科研和技术创新领域。美国还设立了各类奖励,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发明。
法国政府也深谙“ 筑巢引凤”的重要性,于2006年7月通过了关于外国移民融入法国的新法律,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发放面向非欧盟国家公民的“人才居留证”。根据规定,凡持有“人才居留证”者,在获得赴法签证的同时,自动获得在法国居留3年的权利。此外,法国政府还特别规定,外籍科研人员与法国本土同级研究人员必须薪酬一致,在福利方面也享受同等待遇。
除了“人才居留证”,新移民法还为其他留法的知识型人才提供了种种优惠。例如,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在法国继续居留6个月,用以寻找工作。2007年3月,法国外交部和教育部成立法兰西校园管理局,统一管理外国留学人员事务,改善对外国留学人员的接待水平。
日本政府在移民问题上一直采取比较保守的态度,原则上不接收一般外国务工人员来日工作。但对于拥有高技术的特殊人才,日本政府则给予优惠政策。
在直接吸引高端人才来日工作的同时,日本还提出了将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大规模留学生接收计划,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务省、法务省等6部门于2008年7月公布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相关部门通过简化入境审查手续,推动大学国际化,向留学生提供生活和就业支持等手段,争取到2020年,吸引30万留学生到日本学习。
近来英国虽然一再紧缩移民和签证政策,但对于那些高技术人才,仍然是大开方便之门。如英国边境局在发放入境签证时,专门为“高技术人才”设立了一个类别,只要在评分系统中达到相应的标准,就可以享受签证的优惠政策。
在俄罗斯,人才流失导致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下降的现象也引起科学界和官方的重视。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议员科佩洛夫介绍说,俄政府2010年仅用于科研、教育及高科技领域的投资预算就超过1万亿美元。俄罗斯还计划简化移民制度以吸引外国专业人才。俄经济发展部已经制定了改善投资环境文件,将简化移民制度排在第一位。
广开“才”路 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固然重要,合理和高效使用人才,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样关键。
在这方面,美国利用其完备的市场体制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了人尽其才。
美国的人才资源配置、人才价值评估及人才服务机构都体现出鲜明的市场化特点。它是全球人才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全世界最有实力的人才中介公司及猎头公司近80%集中在美国,各类人才中介及职业介绍公司逾2万家。由于市场完善,人才供求双方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吸引、整合和推进之下,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最佳组合,使各类人才总体朝着自身贡献最大增值的方向流动,进而有效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特别是美国政府鼓励各类人才以资金、技术等参与收益分配,实现人才与生产资本相结合,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美国联邦政府扮演着市场与人才之间的经纪人角色。联邦政府出资聘请人才管理专家对人才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进行设计,形成相对固定的运作模式后,指导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人才资源的规划与征募、人才质量的核定、人才岗位的测试与培训以及人才效能的激发与开发。
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制定措施育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筑巢引凤招人才,各国的招数虽各有千秋,但惜才、用才、爱才的理念则异曲同工,这恐怕也是一个国家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钱铮 任海军 李学梅 聂云鹏 黄堃 刘悦 袁静宇)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