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第一书记》:人民公仆的赞歌(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27日08:18
  安徽小岗村以28个农民的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大幕,2009年小岗村再次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是因为有了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沈浩在小岗村掀起了第二次改革,他率领全村农民跨过了30年未能迈过的贫困坎,走上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

  影片的编导演一班创作者正是满怀着对真实人物的热爱和崇敬,从沈浩在小岗村的6年真实事迹中开发出既能体现沈浩精神又适于艺术表达的内核,完成了一部满溢着思想力量和艺术智慧的《第一书记》,为中国电影画廊增添了沈浩这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作品摒弃了书写英模人物惯用的“思想高起点”的路数,大胆地还原出沈浩的真实心理。他自愿报名从省厅下派到小岗村,缘于他是个“基本称职”的科级干部,他看重去小岗村当书记做一把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由此切入,不仅不会损害先进人物的光彩,反而开启了沈浩既是平凡的小人物又做出不平凡事迹的真实轨迹。影片用符合寻常人的心态书写模范人物,才使其能被今日的观众理解、接受和信服,进而引起广泛的感情共鸣。影片扣住沈浩在小岗村任职期间的思想、情感进程作为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用沈浩的旁白来勾勒他从2004年至2009年的所思所想;在展示沈浩与小岗村的情节线中又适时地插入他与家人的生活片断:妻子、女儿对他的既理解又埋怨,老母亲对他的既支持又牵挂,还有他对家人难言的歉疚。事业、亲情的交织构成饱满立体的故事情节。

  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直面生活。真诚、简洁的表述方式再现了沈浩上任后面临的困境:徒有大包干纪念馆的小岗村已无昔日辉煌;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互不服气,闹得人心涣散,户户贫穷。沈浩在第一次与村民见面大会上,他随和的笑容,对农时的科学分析,以及对各户村民的熟知,一下拉近了他和小岗村的距离。沈浩躬下身子一家一户请教,走遍全村108家,他越来越坚定要为小岗村办实事,要和小岗村一起突围,改变现状。他盖房修路,招商引资,规划土地,办工厂,经营旅游……凡事亲力亲为,勤奋刻苦,任劳任怨,在这里沈浩开拓创新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影片形象地展现出沈浩从实现自我价值走向实践共产党员的责任,去完成群众期盼的艰辛过程,这也是他人生攀登,精神升华的过程。沈浩扎根小岗村对农民有了深刻理解和眷眷深情,他的真心和实干,他的无私奉献赢得了民心,村民们三次摁手印力挽他做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舍弃省城有车有房的小康生活,六载离家,凝心聚力带领小岗村奔小康的真实事迹被再现得生动又具说服力。沈浩改变了小岗村,小岗村也造就了沈浩光辉的人生。《第一书记》突显出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基层干部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

  作品运用平实温暖的叙事基调,将原型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提炼。精心营造的生活氛围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凝结成思想与情感的冲击力,例如:为解决私占公家铲车事件与刁民德福进行的一场较量;为建厂办企业和土地集约化进行迁坟却遇到吴奶奶儿子的冤情;为小岗村与公路主干道衔接修建跨铁路大桥遇到几乎无法解决的难题……所有情节都围绕着人物性格展开。那个蛮横的德福在沈浩的教育帮助下改邪归正,他说“我和我哥(沈浩),是不打不相识啊”;前后两次扫大街的情景,表达出大包干带头人从意见不合到团结一致的变化;吴奶奶拦车请沈浩吃年饭,是沈书记为她解除了多年的委屈。多位资深演员饰演的多个人物组成了农村、城市的当代生活,映射出现实中国的社会景象。

  作品有意克服矫饰的理想主义激情,不说教、不概念、不煽情,紧紧把握住沈浩和农民的关系,细腻深入地刻画沈浩的内心世界。令人怦然心动难以忘怀的是吴奶奶为儿迁坟的情景,当沈浩看到冒雨坐在坟地满心委屈的吴奶奶的时候,他心如刀绞,如同儿子般立刻将自己的雨衣披在老人身上,他为对老人家的伤害而勃然大怒,坚决亲自披麻戴孝为吴奶奶的儿子举办葬礼。这里我们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对百姓发自肺腑的大爱和人本精神,以及有错必究的自省意识。春节全村人自发搬桌椅,端菜送酒请沈浩吃年饭的热烈场面,将影片推向情绪高潮。那争先恐后用电话向沈浩妻的拜年,那一声声对沈书记的赞扬,那一杯杯热情的敬酒,再次凸现出小岗村人对沈浩的感激、爱戴和永生不忘的情谊。沈浩不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第一书记》的创作者们自觉地运用现代观念和现实主义手法,突破了传统英模影片的惯性思维,拓展了电影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沈浩的艺术形象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