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9日电 (记者 俞岚)中国城市的“野心”越来越大: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40个城市要建CBD,他们的目标是伦敦、纽约和东京。中国社科院在周四发布的一部蓝皮书中提醒说,中国大城市的过度膨胀问题亟待解决。
自1996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驶入快车道。但由于资源垄断和行政配置,各种资源向大城市高度集聚,导致特大、超大和超特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市和小城镇则“发育不良”,甚至呈现萎缩状态。
《2010年城市蓝皮书》显示,如果考虑到城区暂住人口,目前,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深圳、东莞、天津、武汉、郑州、南京、沈阳、哈尔滨、成都等城市城区人口规模都已超过400万人,其中上海、北京已超过1000万人,广州、深圳、重庆超过800万人。从1999年到2008年,这些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了1.52倍。
由于城区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急剧膨胀,加之不少城市片面强调土地的城镇化,热衷“摊大饼”式的外向蔓延,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已经出现明显的“膨胀病”症状。这些症状包括交通堵塞、住房拥挤、房价高企、资源短缺、环境质量恶化等。
以北京为例,一项调查称,北京居民拥堵经济成本为335.6元/月,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平均每天需要40.1分钟,道路拥堵时则需62.3分钟,首都北京因此也被戏称为“首堵北京”。
城市空间的无序开发进一步加重了“膨胀病”。中国沿海一些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蓝皮书称,目前,深圳的开发强度已达40%,东莞达到38%,远高于香港、日本三大都市圈、法国巴黎地区和德国斯图加特的水平。一些城市则大建“花园式工厂”,各种形式的“圈地”现象严重,在工业化过程中牺牲了居民的福利。
过于注重外延式的城镇化导致了中国城市大而不强,“软实力”相对不足。社科院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尽管城市规模排名靠前,但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中国城市远远落后于纽约、伦敦、东京等大都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分别排在了第37、59、71和120位。
城市蓝皮书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应当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并从传统的粗放型城市外延发展模式加快转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