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四川强拆镇书记获奖引不满:重建家园就能强拆?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0年07月30日09:37


彭州新兴镇,地震后的危房

    20天 “武断书记”“拿下”海窝子

    新兴镇党委书记曹良柱震后拆危引发争议,记者两度深入新兴镇走访,还原新兴镇地震拆危全过程

  作为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的候选人———新兴镇党委书记曹良柱,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这一切问题的关键都指向一点———地震后新兴镇拆除危房的行动背后的种种是非。

  地震期间拆危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评选活动监督组开始介入调查的同时,7月28日至29日,成都商报记者深入彭州新兴镇,对曹良柱在灾后重建中的真实作为及民众的反应等展开调查。

  海窝子:永难忘记的“5·12”

  海窝子社区,其实是一个古镇。古镇门口有一道高大的“海窝子”牌坊,一条绵长的石板小路,曲曲折折地蜿蜒着,很有点江南古镇的韵味。往街道里面走,不少居民正在装修新房。今年8月底,所有居民都将告别最后的板房生活,搬进新家。

  两年前的5月12日,这里却是残垣遍地一片狼藉。“我真的不想再去回忆那个时候,太痛苦了。”贺加意点燃一支香烟,半闭上双眼。两年前的5月12日的那个下午,贺加意正在街上吃饭,一阵巨大轰鸣声突然传来,紧接着饭馆的屋檐开始剧烈摇晃。“地震了!”惊慌失措的他冲出饭馆,看到更多和他一样跑掉鞋子跑脱裤子的人。连成一片的老式青瓦房,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巨大的烟尘遮蔽住大家的眼睛。所有人都发出绝望的呼喊声:“怎么了?”

  更大的打击随后接踵而来。贺加意跑回家想看看家里的房子。“那已经不是房子了,只剩几根木头挂起。”背后的一幢楼房直挺挺地倒下来,将房子生生压垮半边,仿佛一道巨大的伤口。横梁悬挂在半空,嘲讽式地“荡秋千”。家里当时没有人,这让贺加意拍了拍胸口。但他仔细一看,场镇上的房子大多跟他家的一样倒的倒、塌的塌,他周围回荡着一片哭泣叫喊的声音,还有很多邻居在屋里来不及出来。“我看到邻居小妹和她父母被埋在砖头底下,小妹被大家救出来了,但是她的父母就……”和邻居相识了几十年的贺加意说不下去了。

  破屋下的“希望”遭遇“强拆”

  一周之后,新兴镇人从惊慌失措中清醒过来。这些在地震中活下来的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他们还要继续活下去,要吃饭,要生活,孩子要念书,要考大学……

  梁龙明,当年72岁的他幸运地躲过了一劫。由于房屋没有完全倒塌,他和当时64岁的老伴张清琼在汶川地震后,都活了下来。但是,他们的房子已经出现了裂缝,老两口也不敢再住了。

  梁龙明夫妇到抗震救灾人员那里要了一张花色的篷布,在自家的房子旁边搭了一个临时帐篷。“帐篷很小,只够我和老伴两个人住,下雨时还会有雨飘进来,地上也很潮湿。”张清琼说,她很害怕老伴会得风湿之类的毛病。

  更重要的是,谁也无法保证,已有危险的房屋不会在余震中倒塌砸伤他们。“所以,我们当然也想找个稳定点、安全点的地方住。”

  梁龙明夫妇的情形,正是当时许多受灾群众的共同境遇。地震之后一周左右,如何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安全稳定的住所,已经在新兴镇党委政府的具体部署中。与其他灾区的抗震救灾手段类似,新兴镇为受灾民众准备了大量的板房,但急需空地搭建。与此同时,部分居民留住在已是危房的房屋中,极有可能在余震中倒塌,引发新的伤亡。

  于是,一项“排危”行动计划在新兴镇党委会上被通过。按照这份计划,镇里将组织力量拆除海窝子社区的部分危房,同时腾出空地,为居民们搭建相对安全的板房。

  但是,这项计划却遭遇了难以想象的阻力。“我当时想,我家房子地震都没有倒就不应该拆,看上去还是很好的,以后花几千块钱修修就可以用了。”张清琼说,她和老伴舍不得她们家几十年的木结构房子。她们心里其实更没底的是,以后要修新房,不知道要花多少钱。而经过这场浩劫,谁家里还有多少闲钱呢?

  尽管张清琼十分不情愿,但她家这栋被认定为“危房”的房子终于还是被拆了。“守着房子,总算还有点念想,房子没了,当时真的有点懵。”

  我的婚床 就这样永别了

  霍发明,新兴镇海窝子社区居民,时年55岁的他在地震第二天就开始收拾自家卖香烟和副食的店铺。霍家当时有5口人,除他和老婆外,女儿在读书,儿子和儿媳在彭州市区居住。霍家的门面房和相隔不过百米的住房都被列为“排危”之列。

  5月29日下午,地震后的第18天,霍发明在自家门面房收拾东西。突然街上有人在喊“派出所的房子也被拆了”。霍发明心里咯噔了一下,他家80多平方米的住房就在派出所隔壁,他迅速跑了过去。

  “我看到那台挖挖机三五下就把我家房子全推倒了,我觉得好心痛。”霍发明说,他当时愣了很久,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的婚床都没来得及搬出来,那是我1980年花一百多块钱买的,当时我的月工资才28块5,花了四个月工资才买的婚床。”霍发明说,施工人员没有给他留出足够的时间,“工作太武断,太霸道了!说拆就拆了!”。

  “现在喊我说,我还是对他当时的做法有意见。”70岁的靳昌茂用了一个“他”字来代替曹良柱的名字。地震后,靳昌茂家里的房子墙壁倒塌了,砖块和粉尘吞没了家中的一切。在瓢泼大雨的日子里,靳昌茂自己搭过塑料棚子,搭过帐篷,也在车上凑合过。“家里什么东西都没了,家具埋在烂房子里,连锅碗瓢盆都没有。”

  这样四处打游击的生活没过多久,镇上就要开始拆危了。靳昌茂记得很清楚,这天是5月29日,通知下来,要拆他家的房子。“遭了,我的家具还没刨出来,新房子不晓得好久才修得好,你们总得让我把家具挖出来再拆嘛。”“你疯了,你那个房子悬吊吊的,墙壁随时都要垮,解放军都不敢直接走到你屋里去,你还要去挖家具?”因为家具问题,靳昌茂和负责拆危的施工队伍发生口角。靳昌茂拦在施工队伍前面,就想让他们推迟一个小时再拆。但是,施工队伍认为太危险坚决不同意。很快,推土机过来将靳家悬成一半的家推平了。“当时我连床都没有睡的,还有那么多东西还在下面,挖挖机一过,啥都找不到了,换成是你,你气不气?”

  拆危之后,靳昌茂不止一次冲进镇政府的临时会议室,找曹良柱要说法,讨损失。“他给我说,房子太危险,又要搭板房,必须拆。”靳昌茂怒火冲冲,曹良柱也被激怒了,对他发了火。

  这些矛盾不断在发生,为了那个历经劫难、摇摇欲坠的“家”,为了各自都有的各种应该的理由,很多百姓都不想那么快拆危。但20多天后,所有的危房都被拆了,曹良柱的不近人情和武断最终占了上风。

  要埋在废墟中的家具

  还是要一个平安的新场镇

  居民刘邦金说,地震之后的那半个月,不少人都会去废弃的房子里捡家具、翻碗筷,想的是把东西搬出好多是好多。“那么多人都遭了灾,房子垮了,总想找点东西回来嘛。”刘邦金叹了一口气。他还记得,那个时候,废墟上混乱得很,有些房子墙壁歪了,风一吹就咯吱咯吱响,非常吓人。但是居民还是想要保住自己的房子,想要保住那些所剩不多的财产。

  海窝子社区四居委会的小组长杨友刚说,一些居民当时组织起来把房子围起来不准施工队伍拆,还要联名向上级领导递信。“当时大家想得很简单,房子再破也是自己好不容易修起来的,刨东西再危险,也是自家里的,丢了可惜。”

  “你是要家具还是要保命嘛?”新兴镇政府武装部长贾进强提到拆危的事为曹良柱打抱不平。他说,当时,镇上80%的房子都被鉴定为危房,根本不能住人。更严重的是,当时余震不断,场镇上的房屋间距很小,如果稍有差池,一幢房子被余震摇垮了,跟着旁边的几幢房子都要遭。“这个时候在废墟中刨东西,那不是不要命嘛!”

  贾进强说,当时拆危,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安全考虑。地震已经造成镇上不少死伤,如果因为房屋二度垮塌再有伤亡,他们谁也承担不了这个责任。“我们也是为大家的安全考虑,才作出拆危的决定。”

  贾进强说,当时安置居民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怎么也不可能让老百姓跑到随时都有可能垮的房子里生活。正好,福建援建板房的工作马上要启动,而腾出场地修建板房,让老百姓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家显然迫在眉睫。新兴镇的平坝很少,修板房又不能去占田占耕地,而海窝子场镇被认为是最适合修板房建集中居住区的。但是,当时,不少居民认为,拆了房子他们以后就没房子了。于是,矛盾不断累积着。

  何斌当初也是新兴镇“排危”行动的现场指挥之一。“一边是每天必须完成的拆除量,以保证不再发生房屋倒塌伤人,同时有足够地方搭建板房;一边却是居民以种种理由不愿拆除,矛盾很大。”

  贾进强有些激动,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比画起来,还找来两年前地震的照片给记者看。“把板房建起来,让大家早点搬进去,新家可以慢慢再建,这样,难道也不对吗?”

  遭遇曹良柱:

  我不想说了,随便吧

  接到群众举报后,评选活动监督组的两位监督员在第一时间找曹良柱谈话。随后,曹良柱一直回避着媒体。昨日,在一个社区现场会上,记者终于找到了曹良柱。

  “拆危这个事情,你们说是啥子问题就是啥子问题,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这是曹良柱开口解释的第一句话。说话时,他刻意表现得很平静。但不时握紧的拳头、眼神中的一丝无奈、突然变高的音调、还是透露出端倪,这场候选风波已经压得曹良柱快喘不过气来。

  “我要把建板房的地交出来,但是危房不拆,地怎么交出来,老百姓怎么住到板房里去,难道喊他们去住危房吗?”在曹良柱看来,两年前拆危没有第二个选择,镇政府30多个干部,不可能在几天之内挨着走到几千户老百姓家里去一个一个地做工作。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更细致的沟通,让当地百姓和他之间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

  “当时确实比较着急。”曹良柱承认,在那个安置百姓的关键时期,当时的做法确实有点过激。“可是难道要因为少数人,耽误几千人的安置?那个时候危房里随时都有可能死人,我都不晓得今后咋个搞,哪个有时间来慢慢说慢慢想?”说到这个问题,曹良柱的情绪有些激动,他努力控制着自己,最后留下一句:“算了,我不想说了,随便吧。”直到被通知出去开会,他最后没再说一句话。 成都商报记者 赵倩 祝楚华 实习记者 刘霏霏 摄影 徐群冠一(翻拍)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蕾)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