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中国凉都.六盘水网络媒体行 > 六盘水媒体行消息

六盘水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打响凉都城市品牌(组图)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0年07月30日07:35
7月29日上午,贵州省六盘水市民在参观该市建设规划展览。(中国台湾网 田云鹏 摄)

  中国台湾网7月30日六盘水消息 2007年初,贵州省六盘水市因小煤窑遍地,生产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区域限批”的名单,两年后却成为五个国家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如今,随着“中国凉都”之誉声名远播,这座乌蒙之巅的新兴的工业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循环经济走自己的路

  2009年六盘水市被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这是能源原材料重工业城市要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被六盘水看做是一个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有很多,六盘水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六盘水市副市长陈少荣对此坚定地表示,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自身实际、自身产业特点出发,重点放在煤、钢、电、材等支柱产业如何通过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高效发展的目的。

  据陈少荣介绍,目前六盘水市结合“十二五”规划,抢抓未来10年西部大开发机遇,正在组织专家学者制定六盘水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前已经有了一批建成或正在实施的项目或技术,如瓦斯发电项目、煤矸石发电项目、粉煤灰制建材项目、煤化工项目、焦炉煤气新能源汽车项目和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等等。
时间:2010-07-30 00:30 来源:中国台湾网

  7月29日,六盘水市人民广场一角,远处是该市地标性建筑乌蒙铁塔。六盘水市的气候以“清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适中”而著称。 (中国台湾网 田云鹏 摄)

  不要带污染的GDP

  如今的六盘水,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令人难以相信这就是曾经的“江南煤都”。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做的是加法,在恢复生态环境方面做的却是减法。

  “我们提出了" 不要带污染的GDP",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陈少荣说。从90年代末以来,六盘水彻底取缔土法炼焦、土法炼锌,使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势头迅速得到了遏制。

  同时,督促煤矿企业、钢铁企业、水泥企业、洗选行业建设完善了一大批污水处理、烟尘治理方面的装备和设施,所有的火电厂也全部安装了脱硫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中心城区全部了取缔了10吨以下的燃煤锅炉,民用由燃煤改为燃气,县城以上城市全部建成了污水处理系统。

  “这些工作使全市的污染物排放大大降低,地面水达到功能区划标准,从2000年以来我市就开始没出现过酸雨,空气质量为优和良的天数达到100%,水和空气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陈少荣说。

  目前,六盘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最低的7.55%增至现在的36.2%,减少水土流失面积近800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8个百分点的速度恢复植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时间:2010-07-30 00:30 来源:中国台湾网

  7月28日,第七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拉开帷幕。图为“五洲唱响乐团”在开幕式上激情演唱。(中国台湾网 田云鹏 摄)

  凉都城市品牌效应初显

  2005年,六盘水获得“中国凉都”称号,成为首个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城市,时隔五年,这已经成为六盘水的一张光彩照人的城市名片。从“煤都”到“凉都”,六盘水在把城市建设的更美丽的同时,也让其充满魅力。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范三川介绍说,着力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利用打造“凉都”品牌来找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发展路子,实现“绿色GDP”的增长。

  如今,六盘水市已经连续7年举办中国凉都消夏文化艺术节。这个一年一次的文化节,已经成为六盘水市集中展示城市形象、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窗口。范三川表示,凉爽的气候资源是“凉都”品牌的背景主色,但仅是凉爽宜人的气候还不能诠释“凉都”品牌的全部内涵。炎夏中的“清凉世界”还包含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风情:神奇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凉都文化。

  据了解,2009年,六盘水市接待旅游总人数287.86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7.32%。7月28日,第七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拉开帷幕,据悉,此次六盘水将推出20多个休闲文化体育活动,60多个项目对外招商洽谈。 (记者 田云鹏)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