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
内蒙古 |
内蒙古 |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生态之变
主编:鄢闻余 编导:张严胜 摄像:景延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从2001年到2010年,西部开发头十年不仅要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条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还担负了改善生态环境,初步遏制生态和环境恶化的重任。那么,十年来西部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这是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到医院看望钱学森时说的一段话。作为两弹一星元勋的钱老,曾于1984年在《内蒙古日报》发表了《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的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并预言这一产业将成为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
沙漠是中国西部最为普遍的地貌之一,在整个中国西部约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包括戈壁及半干旱地区沙地在内的沙漠总面积多达130万平方公里,而西部大开发,首先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就是这片面积广袤沙漠。事实上,在西部大开提出之初,许多人甚至怀疑,大开发会不会导致西部环境的大破坏?
内蒙古社科院首席教授 潘照东
潘照东:在西部大开发起步的时候,曾经有人提出来,鄂尔多斯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又是我国西北主要的风沙源之一,那么你这个地方的大开发会不会导致生态的大破坏,由生态环境的大破坏会不会导致生态的大灾难?这个话提出来,应该不是杞人忧天。
十年前的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已占鄂尔多斯总面积的48%,干旱硬梁和丘陵沟壑地区占48%,这片土地被称为是“地球癌症”,每年向黄河输入的泥沙量高达1.6亿吨。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已经陷入了极为恶化的景况,是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原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交通局局长 白富华
白富华:当时库布其沙漠漫延的速度特别快,从两面向沿河地区扩展,南面向牧区吞并草牧场,越来越严重。
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成为这一宏大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年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了加快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十大措施,其中就包括在西部地区组织实施天然草地保护工程,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为了落实这些措施,鄂尔多斯开始推行禁牧、休牧和轮牧政策,要求把遍地放养的草原畜牧业转变为圈养式畜牧业。伊金霍洛旗的这个规定在放养了两千多年的鄂尔多斯大地上,不亚于一场大地震。
鄂尔多斯札萨克镇牧民 朱志良
朱志良:家里乍一听,我们也说,这羊圈住不让放,这不是得困死吗?
朱志良的这种不理解和抵触情绪,代表了当时许多牧民的普遍心理。由于担心以后再也没有草地可以养羊,牧民们大量宰羊、卖羊,导致牲畜量大幅度下降,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在当年牲畜量下降了40%。为了缓解牧民的情绪,鄂尔多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帮助牧民建设草场围栏,添置饲草料加工机具,许多牧民慢慢发现,草场变好了,而他们的收入并没有降低。
朱志良:一个羊能卖个1000多块钱,一户人家卖上10几个羊也能卖一万来块钱。走到今天我们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了,禁牧是好事。
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原,鄂尔多斯市政府决定要尽可能地把一些农牧民从对草原的依赖中解放出来。2000年以来,共有40万鄂尔多斯的农牧民从草原搬进了城镇,变成了城市人。张美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向记者回忆说,在即将搬进城的那几个晚上她失眠了,除了搬家进城的兴奋,她更多的是忐忑不安,从农民到工人,生活环境差别很大,她担心自己到底能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割舍壕移民村居民 张美
张美:出来到这不靠天吃饭。靠天那会儿投资一千元吧,籽种、碳氨那些,投资一千,收入也不到几个钱。
在政府的帮助下,张美办起了一个小商店,现在每年都有不错的收入。像张美这样转移到城镇的农牧民,将近占了鄂尔多斯城镇总人数的一半,为了帮助他们安居乐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技能培训、安排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最终绝大多数人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张美:这儿挣一个算一个,纯收入吧。
政府的一系列措施让鄂尔多斯的草原生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09年,鄂尔多斯市的植被盖度达到了75%,是十年前的2.5倍,草裙高度也比十年前平均增加了20厘米。
鄂尔多斯农牧业局副局长 白晓明白晓明:生态环境大家从指标上以后都能看出来,从这些图表上,你看在禁牧之前,丘陵沟壑山区这个样子和禁牧之后这些变化都能看出来。
在保护天然草地的同时,鄂尔多斯展开了另外一个战役,那就是治沙。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原杭锦旗旗委书记 白玉岭
白玉岭:当时我们提的口号就是——“宁可苦干,不能苦熬了”。因为我们在贫困中间熬了几十年了,也就这个样子。但如果拼得成功了,那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地区的面貌。
白玉岭至今还记得当时杭锦旗全旗十三万人民上路治沙的宏大场面。经过反复摸索,杭锦旗的老百姓发现沙柳和甘草这两种植物在沙漠中的存活率很高,成片的沙柳和甘草组成能够非常有效地阻挡沙漠前进的步伐,同时这两种植物还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牧民 孟和宝力德
孟和宝力德:我就种起来这么一片沙柳,七八千亩的沙柳。
沙柳是一种杨柳科的丛生灌木,树高2至4米,成片成串的沙柳形成的植物带,不仅可以涵养沙地水分,还可削平沙包,几年时间就能把沙漠变成一片片绿地。沙柳的枝叶营养丰富,是羊、牛、骆驼的好饲料。沙柳的柳条可做纸板,也是造纸的原材料。同时沙柳所含的热量和煤差不多,可发展成每三至六年砍一次的绿色沙煤田。许多鄂尔多斯的牧民们都像孟和宝力德一样,靠种植沙柳发了家。不少全国各地的板材厂来到鄂尔多斯,从牧民们手中收购沙柳。
孟和宝力德:去年北京有人来和我签合同了。因为穿沙公路修起来以后,他们也好拉走了,就和我签合同了。
孟和宝力德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就卖掉了所有牲畜,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种植沙柳上。许多牧民也像他这样靠治沙上了富裕路。甘草是鄂尔多斯牧民治沙的另一种植物。这种豆科植物有着较高的药用价值,价格也连年攀升。2000年每斤野生甘草的价格是4元左右,2009年涨到了18元。
鄂尔多斯农牧业局副局长 白晓明
白晓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以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2400元,今年7800元,(增长)三倍还多,从这些数据就说明鄂尔多斯生产,农村牧区生产在发展,生态在恢复
不仅鄂尔多斯的农牧民因为治沙而发家致富,在鄂尔多斯更是崛起了一批以沙产业为主导的龙头企业,形成了独特的沙柳、甘草、苁蓉、沙棘、山杏等沙产业链条。2009年,鄂尔多斯共有以沙生植物为原料的加工企业5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直接解决和带动了20多万人就业,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