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众志成城锁风沙——我省全力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纪实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10年08月04日07:28
  风吹翻绿浪,蝉鸣惊雀飞。盛夏时节的晋北大地,良好的生态体系覆盖着绵延起伏的山地、丘陵、平原,远望风景如画,近看生机盎然。感受过这样的景致,再听当地群众讲述十年前荒丘秃岭、风沙四起的记忆,不难体会我省干部群众在治理风沙危害中付出的巨大艰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沙退绿浓、风息林茂。经过十年不懈努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已经完成治理任务1300余万亩,使晋北风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组数字很有说服力: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启动时,晋北沙区森林覆盖率仅为12%,林草覆盖率不足16%;如今分别有望提升到25%和30%以上。2000年工程区严重沙化土地面积1142万亩,荒山荒地面积500万亩,退化草地面积113万亩,水土流失面积2022万亩;如今这些数字分别减少为645万亩、232万亩、63万亩、907万亩,分别减少了44%、53%、44%和56%。

  对于这些变化,当地群众感受最直观。朔州市朔城区张蔡庄乡农民贺行伍说:“过去我们这里一年四季大风大沙,庄稼也没啥像样的收成。现在满山都是绿,我们可以养牛养羊,收入比过去翻了一倍!”

  遏制风沙 晋北站到最前沿

  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了12次超强沙尘暴,京津和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受其害。面对肆虐的沙尘暴,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在当年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拉开了气势磅礴治理风沙危害的序幕。

  我省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而晋北风沙区作为京津三大风沙源之一,无疑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区域,一定程度上讲,晋北地区就是首都北京和天津地区生态安全的西大门。因此,大同、朔州、忻州3市13个县(市、区)和两个国有林局被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范围,工程区总面积达到3087万亩。

  事实上,对于常年干旱少雨,历来风沙肆虐,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贫困的晋北地区来说,能够承接如此大规模的国家重点工程,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佳机遇。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决心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彻底改变晋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我省提出实施生态兴省战略之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为“山上治本、身边增绿”重点工程之一,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工程实施以来,各地治沙大军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强力攻坚,把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向前。各级党政领导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中既当指挥官,又是建设者。朔州市市委书记田喜荣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把植树种草、恢复生态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绿色转型的破题之举,经过几年大干,全市林地面积达到536.2万亩,绿化率达到24.8%,他本人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造林书记”。大同县县委书记杨人毅和县长孙永胜,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放在全县工作的重点来抓,开会说、下乡看、到点干,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9年完成治沙造林77万亩。广大干部群众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来。大同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张吉林,十年如一日地天天奔波在风沙源上,在工程启动之初,他为了做好当地群众退耕还林的发动工作,连续43天没有回过一次家。

  在这样的辛勤付出和汗水浇灌之下,晋北大地拉开了一张巨型绿网,阻隔了风沙扑向京津的通道,赢得了兄弟省市的赞同。北京市政府一位领导同志在现场参观了大同县十万亩连片大规模高质量治沙工程时,深情地说:“北京市1600万人民向山西人民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志在双赢 十年鏖战凭科学

  我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区东西宽230公里,南北长300公里,要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内实现“沙退绿进民富”,不仅需要大手笔,更需要讲技巧。

  只有科学规划、科学治理、科学实施,才能把蓝图变成现实。

  省委、省政府在工程启动之初,就要求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以负责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切实抓好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并制定出“五带六区”区域化大规模综合治理的方针,在晋北大地铺开了一张防风固沙的蓝图。

  “五带”即外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带,大运公路、北同蒲铁路两侧绿色走廊防护林带,京包铁路防风固沙护路林带,桑干河沿线护岸林带,滹沱河两岸生态经济林带;“六区”是指天阳盆地边山峪口防风固沙综合治理工程区,龙首山防风固沙工程治理区,御河流域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金沙滩生态防护林工程区,恒山、洪涛山、采凉山及云中山飞封工程区和国家级文物景点保护治理区。“五带六区”的规划,使我省各地开展的大规模治理得到合理布局和有效衔接,使这些治理成果在晋北大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风固沙生态屏障体系。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朔州市朔城区、怀仁县、山阴县等项目县围绕“五带六区”大手笔、大规模实施工程建设,分别建成了一个40万亩和两个20万亩集中连片治理工程。应县龙首山15万亩治沙工程使“黄龙变成绿龙”,绿色植被一眼望不到边。而从怀仁县境内的洪涛山系绵延到山阴、朔城区西部的百万亩治沙工程更是气势宏伟,创造了人类大规模治沙的奇迹。

  林业工程、水利工程和草地治理同步推进,是我省在京津风沙源治理中的有效措施,这种做法使“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增收”的双赢目标得以实现。十年间,工程区仅草地治理就完成200余万亩,在有效遏制地表起沙的同时,为大规模推广舍饲养殖提供了丰厚的饲草资源。

  在具体操作层面,我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无处不洋溢着科学的氛围。各工程县区和各林场发展科技项目、运用科技项目、依靠科技项目,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2000年以来,工程区在苗木培育、干石山地造林、农田林网、盐碱地改造和根宝蘸根造林等方面,完成科技支撑项目20多项,示范面积达到20多万亩。

  远景可期 风吹草低多牛羊

  这十年,是晋北大地生态环境实现彻底改善的十年,是晋北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向好的十年,是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强大后劲的十年。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接近尾声,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迸发,干部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大增。

  工程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监测,由于工程防护林已发挥巨大的庇护作用,项目区农作物单产得到提高。

  ——工程区乔木林面积达到145万亩,一个生长周期内活立木蓄积达到146万立方米,林价1.16亿元;灌木林面积829万亩,一个生长周期内平茬价值近10亿元。

  ——工程区建起高标准苗木基地16处,年均收入达3亿元以上。

  ——林副产品经济收益达到3926.7万元。

  ——13个项目县市(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757元提高到2009年的4110元,翻了一倍。

  ……

  与此同时,工程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显现,在工程推动下,当地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移民彻底脱贫。特别是水利工程的实施,为农业增产、林业保活、产业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应县2000年以来在风沙源治理水源工程中共打井140多眼,在满足林草浇水的前提下用于农田灌溉,使全县新增高产田3万亩,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社会效益也体现在项目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工程建设中各类技术培训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让农民获益良多。朔城区推广的灌草“6+1”模式,不仅当年就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也确保了长期生态功能,更使当地群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生产技能。

  更可喜的是,群众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通电难、上学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后,生产积极性大增,开始考虑通过棚圈、青储窑、饲料基地、水源工程等建设增强农牧业的防灾、抗灾能力。朔城区、阳高县、浑源县结合生态移民工程,从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引导群众在发展畜牧业中实行少养、精养,逐步实现了由数量型畜牧业向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转变。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安排,二期工程于2013年起实施,将更有利于改变该区域广种薄收、散养放牧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经济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可以展望,经过进一步治理,晋北一定会成为生态美好、人民富裕的塞外明珠,“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一定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本报记者武俊鹏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