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清末船政学堂人才培养的启示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09日17:04
  福建船政学堂成立于1866年6月,当时称“求是堂艺局”,由清朝洋务派左宗棠倡导创立,后沈葆桢接任船政大臣具体负责学堂的办学。学堂附属于福建船政局,地址位于福州马尾。

  洋务派在创办学堂之初就采取激励政策,给学生优惠待遇,不仅免费供应学生伙食,还每月供银四两让其养家。入学后“宽进严出”的考核制度保证了学堂拥有优质生源。

  船政学堂的人才培养目标既切中当时的社会需求,又含有深层次的价值取向。正如左宗棠所述:“艺局之设,必学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精研算学,乃能依书制图,深明制造之法,并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是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而后西法可衍生于中国”。后来船政学堂选派优秀学生留学欧州,更是以期能够“探制作之源、窥驾驶之秘钥,进一步深化西学内容”。船政学堂不仅满足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的功能,洋务运务“师夷长技以制夷”时代背景使他们对人才培养有着更高的期待,于是决定选派优秀学生留学欧州。船政衙门派遣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的宗旨是学习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培养一流的良工、良将。李鸿章还在奏折中建议:“学生中天资杰出者能习矿学、化学及交涉、公法等事,均可随宜肄业。”《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中还特意要求:“于闲暇时,宜兼习史鉴等有用之书,以期明体达用”。

  船政学堂在人才培养方面注意到了人才发展的宽度和广度。其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注重实用、灵活,重学不重造、重本不重末,力求探本求源。课程的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深浅不一,各有侧重,使学生既学有专攻,又能触类旁通。对留学欧州的学生明确要求他们除精通本专业外,还尽可能辅修矿学、化学、外交、法律方面的课程。更难能可贵的是船政学堂并没有一味强调技术的学习,也要求他们加强人文修养“于闲暇时,宜兼习史鉴等有用之书,以期明体达用”。后来的人才成长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教育指导思想的正确。尤其是那些留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及对人文知识的吸收丰富了其内涵,使他们进入社会后有机会成长为某方面的权威专家。比如严复,受西方文化影响,深感中国积弱之深,仅凭制造坚船利炮并不能从本质上摆脱落后受欺之局面,需要从文化思想上加以启蒙,翻译了《天演论》等论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强烈冲击了中国近代社会,被称为中国启蒙思想家;还有铁路专家詹天佑,造船专家魏翰,翻译家马建忠,外交家陈季同,无线电专家王道斌等。这些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观60多年来,我国培育的世界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屈指可数。这也是钱学森的临终遗憾。人才发展问题是攸关国家兴衰的大问题。结合船政学堂的经验,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1.培养强烈的爱国心和事业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凝聚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强烈的事业心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要条件。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事业心。当前,要着力在人才的爱国心和事业心方面下大力气,因为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了这种情感,就会对事业产生一种巨大的热情,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精力旺盛,打破常规,冲破障碍,热情越高,力量越大,越是艰巨的工作,越需要高度的热情,它可以促进创新事业的成功。

  2.实施理工文哲大学科交叉,创造人才兼容并蓄成长的环境。分科培养的模式在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科培养模式暴露出明显的缺陷,分科培养模式很难满足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复合型、战略型人才的需要。由于知识体系的发展离不开相互的交叉、融合、促进、借鉴和集成,需要体系的综合和开放,所以决定了人才培养不能依赖单一学科培养的模式,而必须走多学科交叉培养的路子。为此,应鼓励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平台,鼓励研究人员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学科交叉,鼓励多学科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3.创造人才自主发展,自由探索的宽松空间。从东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史来看,学术需要探索,管得过细,统得太严,会限制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发挥,极大降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使人才大量流失或浪费。从古今中外的对比来看,我们对人才的成长教育环境,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是不是太严,抑制了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如果教育和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搞“保姆式”授课,画重点复习,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准绳,课业过重,忽视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对科研院所的科研教学人员采用不分对象、过细量化、一般性工作量过重的考评体系,缺乏对人才创新能力的激励手段和评价标准,那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限制了人才自主发展、自由探索的宽松空间,就会阻碍大批年轻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长。

  4.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须注重人才价值的体现,要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对于有能力的人才,只要他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就应该不求全责备,要给予大力扶持,给他们创造充足的发展空间,以便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此外,要给他们创造能干事、干大事、成大事的体制机制环境和创业平台,吸引、留住、用好创新型科技人才。

  5.鼓励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中,需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重点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根本上,还是学习总结古今中外一切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法,提高我国在人才资源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随着我国整体科技产出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鼓励我国科技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也是一个将我们的创新成果向国际上输出的有效方式。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