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8月13日电 (记者 蒋晨 赵书勇)“我们施甸有着非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群,至今已经有上亿年的棘皮动物、三叶虫、珊瑚类、竹节石等多种海林檎化石裸露在地表上,但对这些古生物化石群一直缺乏专门管理。”云南省保山市宣传部副部长刘晓俊1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有关文物管理部门给予施甸古生物化石群及时支持,保护好“中国海林檎的故乡”。
据悉,该化石群位于海拔1900米左右的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大寨门、西边塘、茅草板以及仁和镇徐家半坡等处,这些地方的山间坡地随处可见零散的古生动物化石。经科研人员对当地地质进行剖面分析发现,地层地质构造存在多个生物时代,时间跨越4.5亿年前到2.8亿年前。
刘晓俊向记者介绍,当地古生物化石群发现的时间已不可考证,当地居民曾将化石当作止血药世代使用。从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洛采到施甸等地进行考察开始,至今100多年的时间内,该地的古生物化石群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吸引了中外无数地质学家到此考察。如今,大寨门化石点已成为国内外人士学习生物演变史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之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
据介绍,海林檎属于棘皮动物门的一纲,现在已经绝灭。体为球形,与林檎相似,由许多排列不规则的多边形骨板组成。口位于腹面中央或其附近,有小板。萼板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孔,有单孔也有双孔。生存于古生代,以奥陶纪和志留纪最多。
“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至今没有对古生物化石群进行专门保护。”刘晓俊表示,虽然当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对当地的古生物化石群进行过分析鉴定,并对海林檎化石点中地层剖面较典型的何元乡西边塘、茅草板、大寨门和仁和镇徐家半坡4处划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裸露在外的古生物化石群一直处于自然侵蚀状态,“我们希望得到国际国内的相关支持,从而更好地保护海林檎化石群。”
远古时期,施甸一带处于海洋之中,经过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海洋生物慢慢地沉淀下来,经过上亿年剧烈的造山运动,巨大的压力使古生物遗体被一层一层相压,同时通过地表的作用,形成现在的古生物化石,随着地壳运动便裸露了出来。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