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从“制博会”上看——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现实和未来(图)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10年08月17日04:57
  在2010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参观者在观看山西海德拉太矿国际采矿刀具设备有限公司的展品。“制博会”期间,参观人数达到3万人次。

  李兆民、赵亮宇摄

  编者按:

  8月10日,2010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太原圆满落幕。展会期间,省内外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装备产品和设备的亮相,为我省众多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展会上,通过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沟通,企业与商户之间的对接,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比较,促使山西企业在对照中找差距,在学习中促转型,在交流中上水平,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及时更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推进产业升级、企业升位、产品换代,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通过本届“制博会”,山西的装备制造企业看清了现实和差距,也看到了未来的发展之路。

  产品:从“低端”向“高端”“精细”迈进

  现场:我省展出的煤机产品,有全球最大的刮板输送机,每小时输送量达到3750吨;有太原矿机生产的采煤机,他们曾生产全球最大的电牵引采煤机。展会上,山西的“巨无霸”产品不在少数,但看得多,买得少,大多限于惊叹和兴奋。

  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携EBZ200H硬岩掘进机、ZDY3500L近水平定向钻机、WC3E无轨胶轮车、ZCY100R侧卸式装岩机等多款高端煤炭机械产品参展,他们可为客户提供煤矿机械类产品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全套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支持,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采购商对产品的独特技术优势表示认可,展出的煤机设备在现场即被售出。

  现状:我省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带动性强的整机产品和规模效应突出的产品,全省虽有很大的重车市场以及煤机市场,但市场优势却没有转化为制造优势。重车生产一直徘徊不前,错失了多次发展良机。煤矿机械生产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规范的协作体系,规模小、成本高。本省产品仅占省内煤机市场的1/6左右。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有影响力、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不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

  出路:拥有竞争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群,是世界工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和科技竞争的焦点。当前,我省应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增强装备制造成套设备的生产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但要追求世界的最大、最高、最重,更要追求最精、最细。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产业发展优势。着重解决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经济效率不高,大企业集团不强、缺乏配套的专特精的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提升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集聚

  现场:据辽宁展区负责人介绍,近年,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及配套园区迅速崛起,集聚区内入驻企业达3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7家,职工总数近6万人,固定资产近200亿元,主要为核电、风电、石化设备、海洋工程及船舶修造等装备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园区集中了大连重大装备行业80%以上的生产能力,2009年共实现销售收入586亿元,税收23亿元。

  现状: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偏低,大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小而不专特征明显,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没有形成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缺乏整体优势。一方面,部分从事整机生产的大企业,中间产品自制率高,机械工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难以集中力量于主业,形成“哑铃型”企业组织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在经济技术上难以结盟共同走上国内外市场,大小企业采用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制约了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做大。

  出路: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提升装备产业集聚。以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群区。通过企业结构的改革与调整,促进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合作。大型企业围绕自己主导产品与龙头产品进行产品的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制造与总装,负责市场营销与服务。中小企业致力于为大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专业化服务,把重大装备的科研、设计、制造、采购、使用等方面的优势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协同作战。

  加大资金投入 培养引进人才

  现场:上海电气集团是此次参展的著名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据介绍,上海电气去年的研发投入近30亿元。去年,上海电气在握的核电站设备订单已达200亿元,涵盖了我国所有在建和已核准建设的二代、三代压水堆核电站,占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上海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协会启动了人才储备计划,建立联合培训基地,构建技术改造项目交流平台,通过“教授+工程师、工艺师”的团队模式,为企业储备技术人才,并开创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新模式。

  现状:装备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不足是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投入不足,许多装备制造企业设备陈旧老化,只是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购置了几台高新技术设备,甚至缺少一些关键设备,更谈不上研发投入,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比如,我省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汽车工业发展,但对山汽的累计投入仅仅几亿元。我省装备制造企业人才资源缺失,一方面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又很少有新鲜“血液”及时输入。

  出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以贴息、投资补助和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核心的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对成功开发重大产品和成功引进外部大企业、大项目的有功人员及单位给予重奖。引导支持企业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投入的比重,应给予税收优惠,以降低研发企业承担的风险,改变“研发不如引进”的局面。注重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定向培养企业生产的管理者与操作者,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技能培训和教育,逐步建设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

  加强自主创新缩小与先进水平差距

  现场: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展区负责人称,技术研发是他们企业的血液,近七成产品都拥有一项甚至多项技术专利。目前,北方交通重工已经获得和申请的专利技术达60余项,每5名员工中,就有一名科技研发人员。根据公司规划的知识产权战略,到2012年企业拥有专利技术数量将达到250项,实施并转化专利技术50项,这会直接及间接创造经济效益50亿元。

  现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制造企业、安装企业和用户的密切配合。但是,长期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上仍然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业主体技术依赖国外,大量先进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缺乏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龙头企业,往往偏重于整机的引进,对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引进消化相对重视不足,使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进步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中,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出路:要运用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建立以制造业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国际制造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府为引导,中介服务为纽带,以创业人才、创新资金、专利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创新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和调整,需要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和修订,确保企业所采取的技术创新模式和途径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始终与核心竞争力相适应。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布局,把自主创新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数字“制博会”

  11.2亿元 长治签约十七项

  本报讯 本届“制博会”,长治市代表团诚邀各界客商200余人,成功淮海微型整车、天脊山电动汽车、襄垣纵横汽车轮毂、长治高科LED、防爆电机、山河矿山机械、澳瑞特健身器材、长治滚动轴承制造等30个企业的180多种产品参加了展会,共签约投资类、贸易类合同项目17项,总计引进投资及交易额11.2亿元,在太原签约的项目共有14项,投资贸易总额3.9亿元。长治市经信委将对签约项目随时督导,了解掌握进展情况,确保这批项目尽快落地、建成、投产,促进长治市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会展结束后,2010中国 (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对优秀单位、展品、展位进行公开表彰,长治市代表团荣获优秀组织奖。(本报记者)

  39亿元 临汾签约三十七项

  本报讯 8月10日,为期3天的2010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落下帷幕,临汾展团共与客商签订37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39亿元。临汾展团还以优异的参展工作,被组委会授予组织奖、布展奖。

  临汾展团此次签订的37个合作项目中,包括产品交易类项目21项,签约金额达9.7亿元;投资类项目16项,签约金额达29.4亿元,其中引资10.7亿元;技术合作类项目3项,签约金额达1.6亿元。这些项目中,侯马汤荣汽配公司和上海海隆石油工业集团合作的年产50万吨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项目、尧都区华德冶铸公司与德国一家企业合作的工程机械配件项目等特色铸造类合作项目共11项,投资额22亿元,其中引资7.7亿元。“制博会”期间,临汾展团举办了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向深圳展团的30余家知名企业介绍了临汾优惠的投资政策、宽松的发展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推出了216个项目,吸引深圳客商到临汾投资兴业。(刘玉林)

  50亿元 晋中签下引资额最大单

  本报讯 8月10日下午,在2010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签约仪式上,晋中市政府、山西兰田集团公司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签订了新能源专用车及装备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是本届“制博会”引资额最大的项目。

  本届“制博会”为期3天,以“科技引领、交流合作、跨越发展”为主题,参会的省内装备制造类企业共358家、省外企业152家,省内外展品达1200余种。其中,晋中市参展企业21家。参加本届“制博会”,不仅促进了晋中市装备制造业与业内企业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晋中市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打响了品牌,而且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制博会”共签订投资项目39项,总投资额为137亿元,其中,投资类项目引资额超过10亿元的项目2个。晋中市与中航工业的合作项目占到本届“制博会”引资额的1/3左右。 (本报记者)

  (本栏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临山 实习生 王荔 滕丽 张琳娜采写)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