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来,连续3个为平民遇难举哀的国家哀悼日,让国人以一种最为铭心刻骨的方式,记住了从前极其陌生的3个仿佛远在天边的地名:汶川、玉树、舟曲。可怕的地质灾难和惨重伤亡,一瞬间变得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汶川、玉树、舟曲,不管藏在深山,还是偏居高原,都曾经美丽而安宁,现在却成了中华民族被天灾残忍撕开的巨大伤口,让我们心痛如捣,不堪回首。
是的,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灾害过后,我们的救援速度、应急能力、举国援手的灾后重建机制,包括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国哀日制度化,都是我们在灾难过后的血泪中收获的精神成果。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天灾固然经常有着突发性、偶然性和难以预见的特点,但是越来越频繁的地质灾难,越来越惨重的生命伤亡,让我们对灾难预警、灾难成因的研究和预防,必然有着越来越迫切的渴望。
事实也证明,只要常怀惕惧之心,建立常态化的预警机制,有些地质灾难,如泥石流,还是可防可测的。据报道,8月12日以来,四川有10个市州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光是德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都江堰市的几处重灾区即成功转移避险8.7万人。由于准备充分、预警及时,最大限度避免了人员伤亡。
这些重灾区,恰恰也是当年汶川大地震重创的地方。灾害让我们痛彻心肺,也让我们痛定思痛,让我们反复咀嚼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的这句沉甸甸的警示:“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人类的抗灾历史,就是一部反抗遗忘、从惊心动魄的悲哀中汲取经验教训的历史。地质灾难的预警,并非难以做到。就在刚刚发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并带来重大人员伤亡的云南省盈江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当地气象官员也承认,按照盈江气象站的装备水平,完全能够预测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天气。他们一年前就和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开发了“云南省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并对盈江发出可能发生泥石流的高等级警告。然而,预警却未能发挥应有效用。再如近年泥石流等灾难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明显上升的舟曲,当地“每到汛期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制定山地灾害和防汛预案,但大部分地方都停留在"发发文件"的层面”,对突发性灾害的疏散、撤离路线、避险场所缺乏检查、落实,更缺乏防灾避险的演习,大难临头仍然慌乱无措。
我们需要细细盘点,还有多少破碎的山河等待悉心收拾,还有多少脆弱的生态等待耐心恢复,还有多少已然露头的地质灾难等待强力抵抗,还有多少发出的预警被无奈或大意地忽略。
记住天灾,并从反思中奋起自卫,这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