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专家:现在有将非遗“GDP化”、“物化”的倾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08月24日04:02
  本报讯 (实习生文霄予)“我们应该从申遗成功的喜悦中冷静下来,我们捧回的不是证书,而是责任。”近日在京举行的“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论坛”上,与会专家呼吁,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注重“履约”,要重视保护工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介绍,曾经濒临灭绝的古琴艺术,在2003年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得到了知识分子和白领的追捧,仅北京就有古琴社团十几个,今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场“泰山北斗映蓝天”的古琴演出,3天之内票全部售完。仅今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古琴进校园”活动,在北京覆盖了20多所大学和80多所中小学,并将在全国各地开展。田青调侃说,坊间流传“京城四大恶俗”——听昆曲,学古琴,喝普洱,练瑜伽,其实也是一种对文化的保护。

  除了古琴艺术,中国现有昆曲、蒙古族长调民歌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对于我国在申遗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会者在欣喜之余也提出了诸多建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表示,加入公约就应该履约,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并不是很了解“履约”的概念,有人提出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唱戏”,如果替换一下,那就是“春节经济唱戏”,“端午节经济唱戏”,现在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GDP化”、“物化”的现象,这样是很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与会的专家们纷纷呼吁应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此次论坛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论坛汇集了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管理者和传承人。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