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第二届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将在京举行,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儿童分级阅读而言,这是一次令人瞩目的聚会。
研讨会召开前夕,记者走访了京城数家书店,想一探儿童分级阅读的究竟。结果发现,国内儿童阅读分级标准还未出台,市面上已先行“分级”了。这些所谓分级儿童图书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图书,分级标识也完全从国外照搬,并没有考虑到中国儿童的发育特点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国内本土“分级”读物,大多以原有的读物为基础,仅仅简单贴上了“分级阅读”的标签,尚缺乏科学依据。
引进版分级读物卖断了货 前天,在北京图书大厦导购台,电脑输入“儿童分级阅读”关键词,共显示有584条搜索结果,工作人员介绍,584条搜索结果涉及的图书大约有400余种。令人惊讶的是,书名中带有“儿童分级阅读”的读物都卖断了货。其中从美国引进的“互动儿童百科分级阅读B级丛书”刚刚才卖完,这套标注适合6至10岁孩子阅读的丛书包括《动物生存之谜》《神奇的光和电》《强盛的罗马》《大草原探险》等。另一个引进版小说《午夜图书馆》系列同样卖没货了,该系列包括《跑道迷踪》《情绪戒指》《编织谎言的人》《圈套》等,封面清楚标注着“适合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儿童阅读的惊悚故事”。该系列故事古怪离奇,但有读者反映过于紧张刺激。
在国内本土“分级”图书中,尽管许多图书书名并不包含“儿童分级读物”、“儿童分级丛书”等字样,但在封面、封底等显著位置都会写上适合什么年龄的孩子阅读。记者在亚运村图书大厦的儿童读物书架就找到不少这类书,如儿童自主阅读分级读物《宝宝自己读》,其中有《小羊过河》《喜羊羊与灰太郎》等四册,每册书都有适合3至6岁孩子阅读的提示。而在《小学课文课本入选作家·作品精选》系列中,《最好听的声音》写有“适合二、三年级孩子阅读”,《天上唱的歌》写有“适合三、四年级孩子阅读”等。细翻看一下,这类书只是贴了个分级标签,并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具体阅读提示。
按“分级”买书不一定靠谱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方面是 引进版分级读物卖断了货,另一方面却是家长埋怨不断,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按分级买书不靠谱。
孙祎晖的妈妈在北京图书大厦给宝贝女儿挑书,她说:“我给孩子买了一本从国外引进的《100个智力游戏》,书上清楚写着适合7至8岁孩子阅读,可是买回家才发现,不仅孩子看不懂,我们大人有好多问题都想不出来。”孙祎晖在一旁插话,“这本书可厚了,描述了好多案例,书里还会出题,像"谁是凶手"等等,我看不懂,后来这本书就再也没看过了。”
不仅上学的孩子困惑,低幼儿童家长也不太满意。在王府井书店买书的一位家长认为,尽管一些图书有分级标识,但现在孩子差别很大,也常买“错”书。“我的孩子5岁了,找到的图书明明写着适合5岁孩子阅读,但是买回家后发现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浅了,他根本不爱读,就放一边了。”
国内所谓分级读物更看重商机 对于这些市面上有分级标识的图书,专家颇有微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全根认为,许多分级读物一个系列动辄数十种,但这些所谓分级图书,并不是从科学研究出发,为儿童量身定做的读物,而是将已有中国的、外国的图书加盖上一个“分级阅读”的标签,甚至“拉郎配”,生硬地捆绑在了一起,然后经过包装、广告,到处加以推销。资深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也认为,这些打着“分级”旗号的图书,没有学理作为基础,只是凭经验判断,做了个简单的分类。
与此同时,专家认为现在有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也值得警惕。王全根说,为儿童做分级读物不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实际出发,而是找几位所谓名家来选编,只有经过他们“钦定”的作品才有文学性、审美性。“实际上这是一种伪贵族心理,因而由这种心理选编、制作出来的所谓分级读物,其真正用意是看中商机而不是民族的下一代。”
读者不要被“分级”标识所迷惑 由于市面上出现的分级读物离严格意义的分级阅读还有很大距离,王林因此奉劝家长一定要睁大眼睛,不要被所谓的分级标识所迷惑,买书一定要精挑细选。
有关专家认为,与出版社的做法相反,真正的分级阅读不是先做产品后推销,而是先做调研再做产品,即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大脑发育、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多种角度进行调研、探究、取样,然后才去做适合他们的分级读物。
王全根说:“做分级阅读有很大难度,需要调动与整合有关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语言、儿童美术、儿童出版、儿童传媒、儿童文化、儿童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资源与人才,然后才去为孩子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分级读物。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王林也说道,国内分级阅读标准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几年后才有望出台。一旦有相关的分级阅读标准面世,儿童分级阅读图书就有了相对的科学依据。
因此,王全根认为,现在某些出版商将已有的东西拿来贴上一个分级阅读的标签、然后到处推销的做法,不但是对儿童和家长的不负责,而且也直接损害了分级阅读的声誉。 本报记者 路艳霞
小知识 何为“分级阅读” 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分级阅读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一些发达国家,在香港、台湾地区也发展了十几年。专家指出,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分级阅读的意义和效果越明显。
据王林介绍,美国蓝思阅读框架是经过二十多年研究方得以面世,即便如此还是面临不少争议。蓝思阅读框架的目标是开发一套衡量学生阅读水平和标注文章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衡量阅读能力、文章难易度的科学方法。使用这一标准可以便于学生测试和确定自己的阅读水平;再有,给出版物标注蓝思难度分值后,学生可以找出符合自己阅读难度的图书去阅读,以便循序渐进,步步提高。目前,蓝思分级已经发展为全美最具公信力的阅读难度分级系统。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