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基金专户“一对多”带着耀眼的光环诞生,凭着“绝对收益”这一投资目标在中高端客户中引发了强烈共鸣,一时间,仿佛中国的百万富翁们都在赶赴这场“盛宴”。如今,一年过去了,第一个赎回日即将来临,这场始于去年9月的“富人的游戏”所带来的信任危机也将被引爆。
【曾经的“盛宴”】 问世之初受到热烈追捧 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问世之初,受到百万富翁们的热烈追捧,由于采取提前预约的制度,不少专户“一对多”产品正式发行仅数小时即达到募集上限。
2009年9月1日晚间,第一批专户“一对多”名单出炉,首只基金专户“一对多”理财产品——中银专户主题1号,从9月2日上午9点获得批文,到下午5点半结束募集,这个门槛在100万元的理财产品,竟只用了短短几个小时就募集了4亿元,创了基金募集纪录。此后,专户“一对多”产品的募集过程更是屡现“井喷”行情,
当时,业内甚至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人家说"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的官小",现在对于基金业来说,则是不卖基金专户"一对多",不知道百万富翁那么多。”
【如今的“剩宴”】 投资者失望情绪迅速蔓延 基金专户“一对多”就这么怀揣着百万富翁们的希望,踏上了“绝对收益”的旅途。
在普通投资者眼里,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的神秘光环下,似乎隐藏着一部赚快钱的机器。但一年过去了,那些迎着羡慕眼光跨过“一对多”专户高门槛的百万富翁,却怨声载道。
由于专户“一对多”产品的净值仅向特定投资者披露,因此无法从官方渠道获取完整的“一对多”数据。但据坊间流传的数据,专户“一对多”的成绩似乎并不理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专户“一对多”市场上,约有26家基金公司共发行了140只“一对多”产品,其中仅十余只产品取得了正收益。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专户“一对多”成为继QDII之后最被投资者唾弃的基金品种,失望、谩骂的情绪在网上迅速蔓延。一位投资人在某著名财经网站上建立了一个关于专户“一对多”的净值披露帖被常年“置顶”,在多位网友的互动中,无一人对专户“一对多”产品表示好感。
“操作上追涨杀跌,选股上扎堆大盘蓝筹,后市看不清方向,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缺乏判断,对个股基本面研究不到位,碰到失误心态变坏,选择坐以待毙……”这些百万富翁们接二连三倾诉着内心的郁闷。
分析 “一对多”产品有四大短板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表示,是多方面的缺憾,使得基于公募平台上的专户“一对多”产品,业绩差强人意。
其一,同一平台上同时运行“绝对回报”和“相对回报”两种不同收益理念。从投资理念、产品设计等方面来看,尽管专户“一对多”与公募基金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但两者实际上却是一脉两枝的关系,都根植在公募基金公司的土壤之中,共享公司的基础研究,彼此间相互的影响在所难免。
其二,业绩不透明,缺少竞争。大多数基金公司都只对特定投资者披露产品的净值,以缓解排名给基金经理带来的压力。但不可否认,业绩的阳光化也是一种相对客观的遴选机制。如果没有排名压力的外在约束,基金经理就很容易产生不积极和不充分投资的现象。而同时投资者仅仅了解自己产品的情况,并不能对同类产品的平均收益做一个明确的研判,进而也无从判断基金运作的好坏。
第三,公募基金公司人才流失较严重。公募基金正遭遇日益严重的人才流失。今年上半年,共有78只基金公告基金经理离任。明星基金经理的出走,使公募基金资深投研人才短缺正在日益暴露。
此外,专户“一对多”产品一年才开放一次,流动性差,不利于投资者对所投资产品的及时调整。假使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发现所投产品所在的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发生重大变动,或所投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投资需求,但限于流动性,并无法及时赎回基金。
因此,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建议,投资者有必要在专户“一对多”产品到期以后,根据自己所持有的专户“一对多”产品的运作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换入其他投资标的。(王琛琛) (来源:上海青年报)
(责任编辑: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