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文化部副部长:七大战略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30日14:49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赵少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深刻指出了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必须抓好的四项重点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准确理解、深刻把握胡锦涛总书记有关文化产业的重要论断,首先要从“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把握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体制改革等关系,这是保障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和要求,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从而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层面上,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第三,要从和平崛起国家战略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视角,充分认识和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性。

  讲话是文化产业承前启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时代坐标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这样的历史时间节点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无疑为我们正确回顾、总结和系统评价“十一五”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提供了指南,也为“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时代坐标。

  众所周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文化战线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初步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初步掌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作为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下,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局面。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2009年,文化部系统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由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到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年上半年,全国转企改制院团共228家,范围逐步由省级院团向地市级和县级院团延伸;文化部6个直属局级事业单位转企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4家文化“央企”,同时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进程明显加快,执法效率明显提高。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据统计,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幅度在17%左右,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至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股暖流。2008年,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总收入80.3亿元,比2007年增长16%。全国广播影视经营收入1350.6亿元,比2007年增长18%。

  文化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亮点,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不少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朝阳行业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积极贡献。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迅猛,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左右,增加到2009年的5%以上。

  新兴业态迅猛发展。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2009年,全国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达322部17万分钟,比2008年增长31%,原创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票房过亿元,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网络游戏市场规模258亿元,比2008年增长39.5%。

  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办文化的单一局面,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

  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2009年,我国境外商业演出团组数为426个,演出场次16373场,实现演出收益7685万元。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4亿美元左右,各类电视节目出口超过1万小时,外销金额共约5898万美元。

  上述文化产业发展成果表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将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讲话是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充分看到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硕果累累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仍在积累,我国文化产业的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发挥得不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还不充分。为此,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要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以全面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路径,围绕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主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7年翻两番的目标,并力争在“十二五”时期,使文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文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文化产业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涌现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演艺、动漫、游戏等行业的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逆差状况,显著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文化上市企业。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文艺演出院线,培育一批跨地域的演艺集团公司,打造一批可供市场长年演出的剧目,建成2至3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综合示范园区,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会展、节庆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企业。 为实现上述目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根据文化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和现实发展情况,文化部将重点实施以下七大战略:

  一是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培育骨干企业,形成战略投资者,既是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创新、增强产业集聚效应的战略举措,也是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激烈竞争,加快民族文化产业振兴的迫切需要。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二是科技创新推动战略。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状况,走出受制于人的困境,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文化企业,让自主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发动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提高文化产业活力与竞争力。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对原创性强、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前景良好的文化企业,应给予重点支持。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鼓励和支持原创,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内部分工与协作,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的必然趋势。为此,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骨干企业培育、配套设施建设、新兴业态培育和运行机制创新,突出主导产业,加强企业集聚,强化分工配套,使各地园区成为吸纳投资的主要土壤和产业扩张的主要增长点。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和集聚区,形成具有强大带动效应的区域文化产业孵化器和发展极,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四是文化品牌塑造战略。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只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文化品牌和知名文化企业,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引领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才能真正从“中国制作”走向“中国创作”、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五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头在创意,而创意来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不能建立一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要牢牢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抓好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文化产业,建设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才队伍。

  六是金融创新扶持战略。积极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降低文化企业财务和融资成本,促进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搭建包括信贷、证券、文化产权评估交易、保险等内容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缓解文化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

  七是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是拉动对外文化贸易,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的必然要求。当前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多流通的是西方文化产品,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与目前日趋活跃的文化大国,理应通过文化产品展示自身文化,体现文化价值。因此,要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有快速的发展,努力扭转文化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

  讲话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昭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十分紧迫。”因此,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昭示和必然选择。

  而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整个GDP约25%,其音像产品占据了国际音像份额的40%以上,电影出口占据世界电影市场的80%。日本文化产业达到GDP的20%,英国创意产业占英国国民增加总值的7.3%,而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只约占GDP的2.6%。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文化贸易逆差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以演艺产品为例,我国引进和派出的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我对外文化贸易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对外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同世界的互动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发展,国际文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和网络、提高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策略和必然选择。

  为此,必须重视对外文化贸易在对外文化工作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统筹扩大出口规模与调整出口结构,根据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原则,以扶持文化产业创新为核心,以扶持中国优秀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进军国际市场为重点,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推广扶持等三个方面,针对外向型文化产品的创意、制作、推广、营销等各个环节,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产业合作,加大智力引进,加快文化管理和创作人才的培养,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积极打造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推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同时,通过壮大和发展文化产业、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积极方式,占领国际文化影响力的“制高点”,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文化安全。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