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老年人保健品大打“情感牌” 老人痴迷子女无奈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31日03:41
  莫名冒出个“弟兄”

  和他们“争夺”父母

  记者联系上写信人夏女士,了解到信件背后的辛酸和无奈。

  “儿子”给妈来信

  亲生女儿好无奈

  记者最大的疑问是:老人们为啥这么信任那些推销人员,甘愿掏出养老钱买回一堆并无多大用处的假药和保健品?

  昨天,夏娟向记者展示了一封自称小王的推销人员写给母亲的信。信共有两页,手写,不仅字迹工整,而且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温情”:

  “你们作为老前辈,教给小王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小王作为你们的孩子,用所学的知识和前辈们共同交流健康的理念。”

  “小王为老人家身患疾病而痛苦落泪,为老人家给小王煮熟的带着余温的鸡蛋而落泪。”

  “昨天,我给身在老家的爷爷打电话,听到那头传来咳嗽声。我说:爷爷,明天我请假回来看您!爷爷无论如何不同意,他说,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小王在信里还称,自己专门去了一趟华岩寺,“带着虔诚的心向佛祖祈求一块护身符,保佑爷爷和四公里的老人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落款是“子.王波.书”。

  “我不得不承认,信写得确实好!”夏娟苦笑着说,妈妈把“儿子”写的这封信拿回家之后,兴高采烈地给她读了好几遍。

  夏娟觉得既伤心又无助:在这场感情博弈中,母亲心中的天平,已完全倾向了那些让她觉得温暖、有信任感的推销人员,而不是身边的亲人。让她们最不能接受的,一个陌生的“儿子”,竟在短短几个月里,把和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给“抢”走了。

  背着子女频频买药

  母亲和家人“躲猫猫”

  去年10月,记者曾到夏娟家采访,以“老人家,你是怕病痛还是怕寂寞”为题,对老人痴迷购买保健品一事进行了报道。当时,记者和夏娟母亲曾阿姨聊了两个多小时,曾阿姨似乎被说通了,保证不会再去购买保健品。夏娟后来告诉记者,不到一星期,母亲又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乐呵呵地出门了。

  上周三上午8时,夏娟没有像往常一样从小区大门出门上班,而是改走侧门,意外发现母亲拎着大包小包药品和“治疗杯”,在小区里漫无目的地闲逛。夏娟顿时明白了:卖药的公司故意把活动时间定在清晨六七点,一是逃避工商检查,二是防止子女发现后阻拦。母亲学会和家人“躲猫猫”,每次都等子女出门后,再踩着时间点回家。

  “为儿女辛苦一辈子,

  该为自己花点钱了”

  采访中,记者得知,很多老年人都痴迷上了这种新型的“情感传销”。夏娟丈夫的同事唐女士家也遭遇了类似问题:唐女士的婆婆不仅花了上万元买保健品,还鼓动老伴一起参与,把两人的退休金花得干干净净。

  随后,记者联系上了唐女士。

  “婆婆搞了一辈子技术,说起来也算是知识分子。”唐女士的婆婆姓李,今年71岁,和老伴均是巴南区李家沱某企业退休职工。从2007年开始,李婆婆频繁参加各种保健品讲座和联谊活动,听人说有种含山楂成分的保健品很好,李婆婆一口气就买了10盒。唐女士怀孕时,婆婆又来说服她买油,500元一桶,让唐女士哭笑不得。

  “后来家人查老两口的银行账户,发现卡里几乎一分钱不剩。”唐女士说,老人平时非常节俭,每月2000多元退休金,几乎全花在买保健品上。丈夫和弟弟怕两个老人被骗得倾家荡产,不得已将他们的存折、房产证统统没收,遭到父母强烈抗议。

  唐女士告诉记者,推销保健品的人常给父母灌输 “为儿女辛苦一辈子,该为自己花点钱”的思想,让她和丈夫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苦劝父母别买所谓的保健品,父母根本不听;代老人管钱,却又背上“不孝顺”、“不理解老人”的罪名。唐女士不禁感叹:“眼睁睁看着老人买药上瘾,拿钱打水漂,难道真的就没有人可以来管一管吗?”

  案例链接

  这些事本报曾曝光

  2006年6月 长安厂退休工人奚国华参加了一个“关爱老人”联谊会,主办者均以“儿孙”自称,一对一地结对子。老人禁不住温情攻势,竟把房产证抵押给银行,换来贷款购买蜂胶胶囊和蜂巢。

  2008年12月 27岁男子陈军与另两人一起编制汇集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吸钱秘笈”,让手下业务员学习后,在一年内骗取865名中老年人近4000万元,被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3年至5年。

  2009年7月 家住江北区的一对老夫妇在参加了一个咨询中心的老年人联谊会后,花近3000元买回一堆蜂胶。工商执法人员查处时发现,该中心短短一月销售额达数十万元。

  2009年12月 渝北区93岁的刘爱辉在听过一个讲座后,花2970元买了30盒“银杏滴丸”治病,却因连犯气管炎、高血压和冠心病频频住院。 (来源:重庆晚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