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宜昌挖出三千抗战将士遗骨 驻扎时曾办小学(图)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2010年09月03日06:20
宜昌保护三千抗战将士遗骨
 
  昨日,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作出要批示:“三千余抗日将士遗骸在宜昌被发现,是中华儿女浴血抗日的历史见证。”郭有明指出,抗日将士是为中华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要尊重和善待志士遗骨,他要求相关部门将此作为抗战史上的一件大事,迅速制定妥善的保护安放方案,并抓紧落实好。

  挖掘挖出一段历史

  高速公路施工,意外挖出一段尘封的历史:3000多名抗日牺牲在此的将士,留下遗骨。

  宜昌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村委会背后的一片山坡上,村民李先爱在数十平方米的范围内寻到近十截遗骨,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颜色偏黄,有的发黑。

  李先爱介绍,数天前,宜巴高速公路施工人员挖出的一处施工坑,经雨水冲刷后,里面露出许多遗骨,施工人员立即将其妥善保存。

  工地负责人刘先生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挖掘机挖了一个小坑,因为下雨,部分泥土被冲刷后,露出白骨。刘先生询问周边群众后得知,这里曾埋葬过许多抗日牺牲的将士。他随即将这些遗骨收起来,小心地存放到另外的地点。

  村民经常耕出白骨

  “这里曾经埋葬了3000多名抗日牺牲的将士。”昨日,原宜昌市夷陵区晓峰乡政协负责人、现已73岁的秦德标老人,得知当地挖出许多白骨后,激动不已。

  老人告诉记者,南边村村委会一带,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处野战医院,许多抗战将士受伤后,被送到这里治疗。由于伤员众多,医疗条件又有限,许多伤员在这里牺牲。军民随后将这些遗体埋在附近的山坡上。

  老人介绍,起初,军官会得到单独立碑的待遇,但随着战事的深人,伤亡人员越来越多,大多数牺牲的将士只是在几块大碑上刻下名字,草草掩埋,“3000多人的数字,就是从祭祀屋里那几块大碑上统计而来的。”

  埋在这里的除了牺牲的抗日将士,还有许多当地支援前线、运送生活物资和武器弹药的民夫。

  “我们以前在山坡上耕地,经常可以挖出白骨。”对山坡上出现的遗骨,周围村民并未感到惊奇。

  曾有人来寻找墓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段经历,让村民易生权对这些石碑更加记忆深刻。当时,某大型央企一位负责人,专门来到当地,花巨资请当地找一块碑:他舅舅当时是国民党军队一位连长,在宜昌牺牲后,就埋在这片山坡上;这位负责人的母亲在去世前,再三嘱托儿子找寻自己弟弟的墓碑。

  经过村民们几年努力,最终在一农户的厕所里,找到这块石碑。后来,这块石碑被其主人的亲属移走。

  村民们介绍,寻找先祖墓碑的后人并不是仅此一位。这些碑由于年代久远,有的成了建筑材料,有的被人买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与日军对峙、鏖战近四年

  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曾在此地与日军对峙、鏖战近四年,该师牺牲的将士超过3000人。

  宜昌市夷陵区抗战史研究专家简兴安介绍,1940年6月宜昌失守后,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师长付正模、副师长王中柱,率部退居晓峰一带,师部就在位于南边村枣子树岭的一个大地主家里,师野战医院就位于河边的平地上。

  1941年,是敌我双方拉锯战最为频繁的时期。预四师曾参与小溪塔地区的反攻作战,先后在沙坝店子等处发生激烈战斗,该师伤亡惨重。

  昨日,宜昌抗战历史研究专家刘思华和简兴安,讲述了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在宜昌的战斗过程。

  一日凌晨,师指挥部向10团下达夜袭沙坝店子日军据点的命令。约2点,主攻团进人预定区域,在离敌军阵地约300米的山地潜伏。当工兵剪第三道铁丝网时,触动敌人警报,敌军军犬狂叫,照明弹立即升空,我部1000余人顿时暴露无遗。一无掩体,二无战壕,一排排被日军火力扫倒,冲一次倒一批。三营营长冒着弹雨,带领50多人从侧面迂回,接近敌阵,连炸敌碉堡两个,接着与300多名日军展开肉搏战,但寡不敌众。10团在此次战役中仅剩下13人,其中3人重伤、5人轻伤。

  禁烟、禁毒,创办小学

  该师在当地驻军期间,曾为地方做了不少实事,采取禁烟、禁毒措施,并创办小学。

  专家介绍,预四师来晓峰之前,这里称得上“鸦片之乡”,种鸦片的面积超过现在农户种油菜的面积。

  预四师来后,严令禁止种、吸、贩鸦片,轻者处以罚款,重者执行枪决。一名贩子以卖香烟为名,将毒品藏在伞把子里,被驻军查获后枪决。

  宜昌沦陷后,大批难民涌向晓峰一带,大批学童无处读书。师长付正模利用鸦片罚款作为经费,在师部所在地借用民房做教室,创办“刚正民众小学”,学校共三个班,六个年级,共一百六十多人。学生多是难民子女,其次是当地学童,也有随军家属子女。人学儿童免交学费、书本费,笔墨纸张都由预四师供给。

  预四师调防之后,该校移交地方继续办,改名为大峰乡中心小学南边分校(现南边小学前身)。

  重伤员存活机会很小

  易行锡是当年预四师的通讯兵。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夷陵区政协工作人员通过易行锡的口述,整理出一篇回忆文章。2年后,易行锡辞世。昨日,记者多方辗转,找到这篇写于15年前的文章———《回忆预四师在宜昌抗日的往事》。

  易行锡回忆,他每天都能看到成批伤员从前线运回。由于日军封锁了运输线,医药奇缺,全靠人工运送,民夫们从莲沱上山,经牛坪垭、下晓峰河、过张家口,才能运到野战医院。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不能及时送到。因此,一般重伤的将士,存活机会很小。

  有一次,担架排三天没回后方,死了60多个伤员。开始对死者还能用白布裹一下,一人一个土坑掩埋,坑里可垫一点稻草。后因战事激烈,伤亡人数倍增,干脆几个人一坑或者几十人一坑。排长以上的军官都单独刻了小石碑,凡士兵都把姓名合刻在几块大石碑上。易行锡记得,有块石碑上就刻有800多名士兵的姓名。

  通讯员沈民记者胡义华实习生刘舒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