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物十大新发现的动人故事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我省文物工作者新发现文物近40000处。在6月12日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前夕,省文物局的文物专家、考古专家经过认真评审,在新发现文物中评选出了我省的“十大新发现”。这些新发现主要包括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遍布在省内的大城小镇。8日,记者采访了“十大新发现”中五家归属的文物管理部门,提前揭开这些文化遗产的面纱。
1 大寨
发言人:史永红(昔阳县文管所所长)
史永红告诉记者,大寨之所以能纳入农业遗产范畴,除了有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实物,更多的则是一种精神,属于大寨的时代精神。“自然环境恶劣,咱大寨人不怕;生活再艰苦,大寨人也能闯出一片天。大寨就是我国农村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善生产条件的缩影。”如今,史永红也很感怀这种大寨精神,“在大寨,有完整的梯田、渡槽等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物,它涵盖了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 阳泉火车站旧址
发言人:韩利忠(阳泉市文物局副局长)
作为清光绪三十年(1906年)的产物,阳泉火车站旧址是山西现存年代最早的火车站。1904年,法国银行公司修筑了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两年之后建起了阳泉站,使该市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韩立忠说,阳泉火车站整体建筑属于法国风格。“没有铁路前,阳泉站旧址所属地域是乱石荒滩;有了这个车站,开了近代采煤、冶铁的先河,国内一些店铺、商号开始进驻阳泉。1937年前,门类齐全的商铺多达158户。”
3 柴家坡传统民居群
发言人:柴广胜(绛县文物局局长)
柴家坡传统民居群位于绛县的柴家坡村,而柴广胜就是当地人。柴家坡村有400多户人家,当地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村里有个‘老君庙’,是清朝顺治年间修建的,为了感谢当时的建庙人,就在当地奖了他一所房子,他也因此成为如今柴家村人的祖先。”柴广胜说,据绛县清朝时期的县志记载,这个庙宇辐射力度很大,每逢初一、十五,远在河南、山东、陕西的善男信女还会赶来,他也因此估测,自己的祖先是清朝来到柴家坡村的。“三普”调查中,他们发现房梁上的落款为明朝万历年间。柴广胜很兴奋,在这新发现的两处明代民居中,有一处房屋就是他的祖先建造的。此次柴家坡传统民居群共发现明代民居2处,清代民居11处,至今仍在使用。
4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
发言人:王国杰(新绛县文物局长)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的“大益成纺纱厂”成为新绛县乃至全省工业遗产的“鼻祖”。
“最早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叫做‘绛州纺纱厂’,1927年新绛人李通将其改建为‘大益成纺纱厂’。之后,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纺纱厂不断转换角色,先后成为日军管理三十三厂、新绛工艺公司等。”王国杰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老厂的废旧厂房还保存完好,水塔还在,锅炉还在,机电房还在……
5 太原工人文化宫
发言人:韩革(太原文物普查一队队长)
建于1956年的太原工人文化宫颇有当时的时代元素,韩革介绍道,“楼身外形有五角星、向日葵、红旗,建筑平面好像一架正在起飞的飞机,从文化元素和建筑风格来说,工人文化宫具有很强的时代代表性。”走进工人文化宫大厅,从地面铺的大理石,到两侧的扶梯,所有的一切保存尚未完整,民族元素和西式建筑融合,并一直在使用中。
其他五处新发现
晋华纺织厂
晋华纺织厂始建于1919年,厂内保存完好的工业建筑、设备,不仅是我省民族工业发展史的实物载体,也是我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反抗剥削、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缩影,也见证了我国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兴衰历程。
太谷祥记货栈旧址及中储粮库建筑群
1919年,孔祥熙在太谷开办祥记煤油公司;1934年,在南同蒲铁路南侧修建货栈,进行中储转运。祥记货栈旧址及中储粮直属库建筑群见证了山西近现代商业和粮食储备业的发展历程。
槐荫两级学校
槐荫两级学校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1934年,时任山西晋军骑兵司令的槐荫村人赵承绶,自己投资4万元大洋新建一所学校,并亲笔题匾为“槐荫两级小学校”。建校之初,赵承绶派专人亲自到太原国民师范学校,聘用师范毕业优秀学生来学校任教,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时称“华北第一名校”。
锡崖沟挂壁公路
1962年,锡崖沟全村800余人开始在北部的王莽岭绝壁上开凿公路,在技术难度大,施工条件差的情况下,用了30年时间完成,1991年通车,创造了中国筑路史上的奇迹。
潞城县人民大礼堂
潞城县人民大礼堂旧址由前苏联专家设计,是当时晋东南最好的集会场所。该礼堂在1951年6月动工兴建,是二层结构,现存建筑中由山门和礼堂两部分组成,是长治地区惟一保存的上世纪50年代大型建筑。
本文作者:孙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