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在转型中寻找新的定位(图)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9月07日07:05

  核心提示

  未来信息化战争,高技术兵种正成为提升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在一些全新的作战样式中,兵种分队逐渐由配角走向主角,作战任务由保障转向主战,作战身份由技术员变身战斗员。

  这一系列的变革给兵种分队的主要造血机构——各专业技术院校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人才需求?电子工程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仲夏,苏南某演兵场。某集团军一次整师网上对抗演练悄然打响。

  不闻陆上铁甲轰鸣,不见空中猎鹰突防,“红、蓝”双方在“第五维战场”展开了激烈的攻防。电子伪装、电子欺诈、电子压制、电子摧毁……从局部战斗到配属战役,参演的电子对抗部队全部出色完成任务,数十个台、站反应迅捷、应变灵活,受到导演部高度评价。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台、站长,有近一半是电子工程学院近两年才毕业的学员。

  捷报传来,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陈旭欣喜地告诉记者,与前几年相比,毕业学员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融入部队的速度变快了,普遍能胜任第一任职需要。

  成绩的背后,是他们瞄准未来战场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懈探索。

  为何近一半研究生不愿到基层

  这里被誉为我军电磁技术人才的摇篮。

  “我们学院的一些电子工程类专业,在全国都是热门,毕业学员在部队是"香饽饽",转业回地方是"抢手货"。”学院领导一直以此为豪。

  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

  专业课门门全优的2007届学员马仁杰,毕业后分到某电子对抗部队担任台长。小马踌躇满志,想在基层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各级领导对他也比较关注,给他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

  一次演习中,领导给他压担子,让他担纲主攻方向电磁攻防的指挥员。不料众目睽睽之下,小马却犯了一个低级指挥错误,走了“麦城”。

  各种“风凉话”接踵而来。“老士官指挥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高才生不过如此”。

  挫折面前,小马一度打起了“退堂鼓”,向上级申请调到技术岗位工作。

  此事传到学院领导耳朵里,引起了高度重视。一系列调查随即展开。

  调查组对2007年新毕业学员随访,发现有近30%的人出现了“三思”现象:思调动、思考研、思调岗;对120名从基层考回学院读研的研究生问卷调查,有近一半的人不愿返回基层部队,有35%的人希望毕业后能去相关科研岗位工作。

  他们还从某集团军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集团军对连排干部任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专业技术院校的毕业学员适应第一任职岗位速度普遍较慢,统计排名中,合肥电子工程学院位列倒数……

  调查结果显示,部队对学院毕业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不满意。部队领导普遍反映:毕业学员的专业技术比较过硬,但是指挥能力、管理能力、体能等方面存在不少差距,适应不了岗位需求。

  台长、站长也要有过硬指挥能力

  为何全优学员适应不了岗位?为何毕业学员存在“三思”现象?

  部队领导直接给出了答案:随着军事变革的深入,电子对抗部队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前电子对抗部队主要担负技术保障任务,如今要独立遂行作战任务;以前是电子对抗部队跟着大部队转,现在大部队常常要跟着电子对抗部队转。地位和作用重要了,但是毕业学员的能力没跟上。

  某电子对抗部队对该院新毕业学员的第一任职情况进行过统计:过去,80%从事技术岗位;现在,80%从事军事指挥岗位,12%从事其他岗位,仅有8%从事技术岗位。该部政委马卫东向学院领导直言不讳:过去,电子工程学院的毕业生都被称为“技术员”,如今却大多成了指挥员,这就要求毕业学员从偏重技术能力向完善综合素质拓展。

  学院党委“一班人”开始反思:面对新军事变革,学院办学治校的理念、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跟上部队转型的步伐,培养的学员还停留在偏重技术的层面上,与部队现在需求的技指合一型电磁人才存在差距。

  差在哪?“以前搞演习,电子对抗部队都是跟着指挥部走,现在各个台、站撒在上千平方公里的作战地域上,都是在远离上级、没有依托的情况下独立执行作战任务。”马卫东认为,这就要求台、站长不仅要有高于本级的作战眼光,还要有独立的指挥能力,同时兼备单独处置战场动员、自身防护、装备抢修、战场救护、后勤保障、军民关系等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否则,第一任职难以胜任。

  战场需求是根“指挥棒”,指引着军事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学院党委“一班人”迅速统一思想:不仅要培养专业过硬的技术员,更要培养能指挥会打仗的指挥员。

  从技术员到指挥员的漂亮“转身”

  认识是起点,行动是关键。

  院党委“一班人”率先在全院树立起“军事为本”的观念,提出了“贴近部队、严于部队、高于部队”的育人思想。他们首先打破“低年级抓学习、高年级抓能力”的传统模式,新学员一入学就瞄着指挥员的标准进行培养,将学员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提前到入学之初,贯穿于4年全程。

  一入学,学院就采用基地化集训、生活,营造基层部队的环境。去年,该学院二系六队学员刚刚结束野营拉练,很多人脚底打起了血泡,第二天又要代表系里参加学院的阅兵。“要不换个队参加?”系领导商量。“不,就是把血泡砸平也要上!”120名学员齐声高呼。阅兵式上,他们气势如虹,一举夺得第一。当高举锦旗回到宿舍,不少人的鞋袜血迹斑斑。

  “过去有人说我们培养的学员没有"军味",如今个个走出去铁骨铮铮。”政委罗亚拉感慨地告诉记者,去年底,他到广州军区某集团军调研,部队领导反映,这两年,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的学员不仅技术过硬,军事素质也过硬,枪打得准,5公里越野没人掉队,抢险救灾冲锋在前,很受基层官兵欢迎。

  优秀指挥员首先是合格带兵人。“整队整不齐,讲话讲不好,管兵管不住。”这曾是不少部队领导对电子工程学院毕业学员的评价。对此,学院自学员入学后就组建“模拟旅”,并实行轮岗制,大学4年每名学员都可以在台、站长岗位上得到锻炼,学指挥、练管理;每年,系里都会组织野营拉练和战术演习,坚持学员练、练学员,从指挥员到炊事员,再到政工干部,全部由学员自己担任,锤炼综合素质。

  学院还注重培育学员的战争思维和战略眼光。他们从普及军事文化入手,在全院开展“读书、博学、精武”活动,百余部军事战略、军事历史和信息作战等方面的军事名著在学员中推广阅读,并定期邀请军事战略学专家来院讲课、荐书;定期开展现地教学,将学员拉到西南边陲的战斗遗址,邀请老战士和军事专家现场解析战斗情景,让学员在曾经的战火硝烟中感受“战味”,领悟战争。

  巨浪发于深海,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引发了巨大的效应。

  今年6月,中原某腹地,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实兵实装演习进行得如火如荼。该学院十二队大四学员成建制参加演习。在这场特殊的毕业会考中,他们凭借过硬素质,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受到演习指挥部的好评,并荣立集体三等功。导演部一位将军这样评价:电子工程学院的学员身上散发着浓浓的“兵味、军味、战味”。

  拉长“短板”路自宽。在最近的一次回访中,学院近两年毕业学员95%以上能顺利适应基层指挥员岗位,多人获“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人才奖”、“全军作战部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奖”,被表彰为“优秀基层主官”和“爱军精武标兵”,实现了从技术员到指挥员的漂亮“转身”。

  上图:学员进行野营拉练。

  罗 鸣摄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