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5:3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专程抵达南京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会同江苏省有关专家,发布最新的“小龙虾事件”调查进展。会上透露,截止到9月7日中午12:00,南京全市共收治食用小龙虾相关横纹溶解综合征病例共有23人。23名患者均有全身肌肉酸痛症状,临床诊断为横纹溶解综合征,经治疗,已有22人治愈出院,还有1人仍然住院治疗,目前情况稳定。与会专家认为,经综合分析,认为与国际少有报道的HAFF(“哈夫”)病基本一致,但具体的原因仍然需要进一步分析。专家分析认为,南京地区每天有数十万人食用小龙虾,仅有极个别人生病,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不存在“哈夫”病暴发流行的可能。
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华文:
4组龙虾样本检测“全部合格”
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华文在发布会上介绍说,近半个月来,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食用小龙虾相关横纹溶解综合征调查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最新数据:23人患病
截止到2010年9月7日中午12:00,南京全市共收治与食用小龙虾相关横纹溶解综合征的病例共有23人。经过初步流行病学调查,23人的就餐地点高度分散,其中15名患者分布在8个家庭,也就是8个就餐点就餐,另外有8人分别在4个餐馆食用了小龙虾。23名患者均有全身肌肉酸痛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明显增高。临床诊断为横纹溶解综合征,经治疗,已有22人治愈出院,还有1人仍然住院治疗,目前情况稳定。
检测结果:样本全合格
南京市食安办牵头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小龙虾专项整顿,同时开展了严厉打击在水产品中违法添加使用如“洗虾粉”等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剂等行为的专项检查行动。专项行动期间,南京市食安办组织开展了对小龙虾生产经营的联合暗访督察;市农业部门对地产龙虾进行检测,采集了4组样本,对药物残留、重金属、抗生素等三大类10个指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市质监部门对南京唯一的一家小龙虾取证生产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抽取了该企业2个批次的龙虾抽样送市质监院检验,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市工商部门组织开展流通领域龙虾的拉网式检查,要求所有经营户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索证索票管理等进行台账登记,严厉查处违法使用违禁物品清洗、保存龙虾的行为。市卫生部门对餐饮单位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规范情况进行了检查,没有发现使用违禁食品添加剂、调味品以及用化学物质清洗处理小龙虾和加工腐败变质小龙虾的现象。
下步措施:继续查病因
华文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1、认真做好住院患者的诊疗工作,使其尽早康复。2、继续开展病例主动监测、文献检索、积极分析、推断、查找可能的致病原因。3、全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小龙虾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管,落实索证索票和溯源登记制度,确保小龙虾来源清、去向明等等。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吴永宁:
900多项筛查未发现致病化学物质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吴永宁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依据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临床会诊意见,本次事件是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溶解综合征。经综合分析,认为与国际上少有报道的“哈夫”病基本一致。
症状判断:系“哈夫”病
吴永宁表示:迄今报道的“哈夫”病多为食用水产品在24小时之内出现的症状,应该是不明原因的横纹溶解综合征。“哈夫”病多有食用水牛鱼、银鲳鱼或小龙虾等水产品史,怀疑含有某种生物毒素。
吴永宁认为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征患者,具有与“哈夫”病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如病前4到13小时内均有食用较多小龙虾史。具体致病因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筛查结果:未检出致病物质
据悉,在调查中,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市疾控中心和江苏省疾控中心对来自南京市场的小龙虾及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样品进行了900多项有关化学物质的筛查,做了6种聚醚类抗生素、10种大环内脂抗生素、23种β-受体激动剂、15种镇静剂、3种苯胺和消极苯胺类化合物,2种重金属的检测,未发现市场采集的小龙虾中存在已知可致横纹溶解综合征的化学物质。
专家意见:与吃小龙虾有关
同时,与会专家组认为:1、本次所报告病例属于“哈夫”病,与食用小龙虾有关。2、病人经及时治疗,愈后良好。3、初步提出了病例定义和病例监测方案,建议经卫生部批准后,在使用小龙虾地区开展主动检测,进一步探索确切病因。
本报记者
杨
彦
何为“哈夫”病
1924年,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国外因食用水产品导致的不明原因的横纹溶解综合征的病例,因发生在波罗的海沿岸哈夫地区,因而称之为“哈夫”病(Haff
Disease),该病怀疑与一种尚未确定的毒素有关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