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教科书也应有“征求意见稿”

来源:青年时报
2010年09月09日00:28

  教科书也应有“征求意见稿”

  翟春阳

  近来“鲁迅大撤退”成了一个网络热词,是说各地新版语文教材“大换血”,鲁迅作品在新版教材中“接近消失”———《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名篇从教材中被剔除。

  尽管上述消息最先是由一位“编剧”而非新版语文教材的编者在微博上透露出来,至今未得到权威部门的回应。媒体评论中虽不乏赞同的声音,但更多的则是质疑,甚至愤怒。人们对鲁迅是那样眷恋,有人甚至说“没有了鲁迅作品,教材就没有了灵魂”。看来虽经30年的解放思想,我们的鲁迅先生依然没办法走下神坛。

  鲁迅作品及其包含的思想,确实有其不可磨灭的恒久价值;其笔锋所向,依然可与今日社会的某些现状一一对应。但鲁迅作品应否编入语文教材,又应该占多大的比重,则属另一层面的问题。顾名思义,“教材”乃是为“教”而编,而不是一个作家及作品的评价体系;语文教育首要目的是提高人的语文能力,至于思想、人格的塑造,恐非语文教材可以承受之重。

  有新版教材的编写者表示,新版教材更注重“人文精神”,其言外之意,毋宁是说鲁迅作品缺少“人文精神”。鲁迅作品是否缺少“人文精神”呢?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无法否认,那就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展现给学生的鲁迅形象,总是一副“横眉冷对”、“战斗”、“匕首与投枪”、“一个都不宽恕”的样子,唯恐鲁迅与“人文”扯上一丁点关系,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凸显鲁迅的伟大。我们的教育还有意无意让学生确立如下一种印象:整个新文化运动、近百年文学史,只有一个鲁迅,其他作家、学者都是很微小的存在,甚至是作为“历史垃圾”而存在(如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等)。如今鲁迅的作品从教材中渐次退出,其他人的作品、表现其他思想的作品渐次加入,不仅可看作教育方向的调整,亦应看作是对历史真实的回归;这也是时代之必然,多元的时代理当有包容多元的教材。

  围绕鲁迅作品退出教材的争议依然会继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争议只在民间进行,而负责编写、审定教材的教育行政部门反倒置身事外。对此我们不得不尴尬地意识到,在教科书编写这个可称重大公共事务的问题上,社会大众事实上属于“局外人”,大众的讨论、大众的质疑,顶多是一种马后炮,而无法对教科书的编制构成影响力———当大众与舆论正吵作一团、不可开交的当儿,新版教材早就摆上了学生的课桌。

  在当今这个时代,“开门立法”、“开放式决策”、“征求意见稿”……人们对诸如此类的字眼,已习以为常。在教材编写尤其是语文、历史教材的编写上,如果也实行同样的“开放式”,比如公布编写人员名单供社会检验其资质,比如将教材草案昭示天下供大众公评,以现有的技术条件,不存在任何障碍。毋庸讳言,当下某些教材编写者、审定者的资质确实让人不敢恭维,而闭门造车式的、只体现少数几个人甚至长官意志的教科书,注定难以展现广阔而自由的思想空间。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