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9月9日电 题:糖价、成本“联动”上涨 谁在最后买单?
记者王秋凤
自去年秋季以来,糖价一直高热难退,制糖成本随之水涨船高。按常规分析,生产成本上涨必然波及企业。然而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制糖企业还是下游的食品企业,在高成本、高糖价面前,都显得颇为淡定。那么,在此轮糖价和成本的“联动”上涨中,谁才是最后的买单者?
糖价高热难退,企业波澜不惊 2009/2010榨季,食糖产量牵动各方神经。百年不遇的西南大旱,让业内“旱情助推糖价上涨”呼声不断,国家储备糖调节市场能力有限、游资炒作糖价等消息更加剧了各方紧张。
半年来,糖价虽然并未如部分业内人士之前预期的那样快速上涨,但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一直在5000元/吨左右“高位震荡”。
2010/2011榨季食糖增产可能性较小使得糖价长期看涨。虽然离2010/2011榨季开榨尚有两月,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食糖产量很可能与去年持平,增产“希望不大”,而这还是在9月份至10月份不出现大的气候异常的前提下。
记者了解到,尽管今年广西、云南等地甘蔗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受旱灾及紧随其后的洪灾影响,长势并不乐观。广西大化县蔗农黄忠环告诉记者,甘蔗生长一是需要足够阳光,二是需要足够水分,但今年两者都不具备。
高热难退的糖价备受市场关注。但记者采访发现,产业链相关企业表现相当平静,几乎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 “游资炒作糖价”一度引发各方担心。但面对此起彼伏的游资炒作推高糖价的声音,业界反应明显趋于理性。广西糖网总经理李伟春认为,食糖产量和现货交易量都比较大,国际进口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需求缺口,游资炒作糖价相对困难,“蒜你狠”“辣翻天”的食糖版本上演可能性不大。
被认为是高糖价直接受益者的制糖企业反应平静。广西永鑫华糖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锡文告诉记者,在广西,蔗糖基本生产成本即高达3600元/吨至3700元/吨,加上税收、库存成本、物流费用以及修路、供种等扶持蔗农支出,食糖总成本早已超4000元/吨,当前糖价不过是给了制糖企业合理利润。
下游食品企业对糖价上涨的承受力也曾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受糖价等原料上涨影响,广西月饼价格普涨15%至20%。但月饼产家告诉记者,食糖成本只是食品成本中较少的一部分,食糖价格上涨影响有限。
需求应对成本:谁助糖价高位胶着? 对于糖价上涨,普遍分析是食糖供需缺口导致了糖价“高位运行”。目前,国内每年食糖消耗量在1400万吨左右,而2009/2010榨季全国食糖产量只有1100万吨,市场供需缺口高达300万吨。这一部分往往依靠国家储备糖的投放弥补,但在国内供给持续短缺,国际食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情况下,业内人士对储备糖的调节能力也不无担忧。
但是,专家提醒,糖价走高,固然要关注国内供需缺口因素,但成本推高糖价同样不容忽视。 制糖产业独有的“糖蔗联动”机制使得制糖成本随着糖价水涨船高。云南省甘蔗糖学会副理事长王成华告诉记者,在云南,2009/2010榨季糖厂甘蔗收购价已突破300元/吨,2010/2011榨季,甘蔗基本收购价将提高至300元/吨,食糖生产成本提高已成必然。
在另一甘蔗主产区广西,蔗价上涨也成了制糖企业面临的首要压力。在广西河池等地区,2009/2010榨季甘蔗收购价早已近350元/吨,2010/2011榨季更是易涨难跌。
人工成本是糖价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在西南等食糖主产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制糖企业榨季集中用人状况使得制糖企业不得不提高用人成本。
此外,运输等各项成本的增加也使得糖业企业向下游转移成本,进一步推高了糖价。
专家分析,相对于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上涨,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更具刚性,糖价胶着在5000元/吨上下几成定局。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目前糖价算是高糖价的话,那么,高糖价时代已然来临。”
消费者为落后生产买单 按常规分析,糖价上涨,食品企业将受到冲击;生产成本将直接压缩制糖企业上涨空间。然而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食品企业还是制糖企业,表现都颇为淡定,原因何在?
专家分析,在当前高糖价背景下,食糖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相对顺畅,企业能较为顺利地将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是企业“宠辱不惊”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消费者成了最后买单者。 专家指出,糖价高位运行,成本水涨船高,固然有市场因素,但食糖产业自身技术、管理滞后也是重要原因。
资深糖业界人士、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公司原副总经理陆益栋说,国内甘蔗种植成本偏高,而甘蔗成本占食糖成本超过50%,导致食糖生产“致命的薄弱”。目前,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多达1500多万亩,但科技含量低,优良品种少,导致食糖生产效率偏低。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广西等一些食糖主产区,已经出现了承包上百亩农田种植甘蔗实行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农民”,但如此大规模的生产,仍旧依靠传统人力,亩产甘蔗不过4吨至5吨,甚至低于传统小规模种植的7吨/亩至8吨/亩。
广西糖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黄健泉坦言,目前制糖企业自动控制建设薄弱,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偏高。黄健泉认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广西糖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此外,改善经营管理是制糖企业面临的另一重要课题。在广西,糖业企业经过改组,已经形成了十几个大型糖业集团,但专家指出,企业结构调整依旧任重道远。不少糖厂规模偏小,产品质量偏低,利用新技术实力不足,缺乏可持续竞争力,导致糖厂一味寄希望于将成本转移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