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 > 10深圳30年图片

深圳:一座年轻的城市,一群奋斗的人(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09日20:57
  一座年轻的城市,一群奋斗的人
——深圳特区30年人物群像素描

  新华社深圳9月9日电 新华社记者凌广志、车晓蕙、黄浩苑

  30年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成就了一座年轻城市的辉煌。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回望那些艰辛与曲折,那些最初的梦想和为追逐梦想付出的泪水和汗水,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书写这部传奇的人们:那些敢闯敢试的改革者,那些筚路蓝缕的拓荒者,那些勇于创新的探索者,那些实干奉献的建设者……

  此刻,最应向创造特区辉煌的建设者们致敬!记住这些人物,传承这些特区人的精神,才能使特区的探索和创新永不停滞。
  8月26日,一位小观众在观看陈湘波创作的作品“春天的故事”。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深圳出口额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第一。9月3日,这是深圳港盐田港区的集装箱码头停泊的集装箱货轮

  改革的城市,敢闯敢试的人

  深圳30年的建设史上,作为早期“拓荒牛”代表人物的袁庚,堪称最为耀眼的名字之一。1979年7月,袁庚在蛇口创办了内地第一家对外开放的出口加工区,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当时已年过花甲的袁庚以政治家的远见和一代改革者的大无畏风范,大胆开展了劳动分配、工程招投标、干部人事、劳动用工等一系列改革。“四分钱奖金”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分配体系,大大释放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他所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著名改革口号,像一阵阵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勃勃生机。

  上世纪80年代初,当社会上正在为特区“姓资姓社”争论不休时,本着“先把事情干起来”的想法,深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的商业零售企业天虹商场。然而商场开业一年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时任天虹商场副总经理的赵陆原站出来毛遂自荐,并立下三年扭亏的军令状——“我希望大干一场,是功是过我一个人担着。”上任后,赵陆原大胆改革,在他的推动下天虹商场创出了众多业内第一:第一个国内全面开架销售的商场,第一个提出“反假打假不售假”质量口号的商场,第一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零售百货企业。

  打破计划经济的旧框框,探索市场经济的新路径,深圳在各行各业都不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断书写着石破天惊的传奇——

  骆锦星,原深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中夺标,创造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按国际惯例实行建设工程公开招标等多个第一;马福元,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电子配套市场——赛格电子市场,成为深圳电子工业的奠基者;王石,从饲料科长到“饲料大王”,从经营小型电子仪器设备到刊发中国第一份《招股通函》,培育出内地产业第一个“驰名商标”万科;马明哲,从只有13人的保险公司起步,率领中国平安发展至全球金融企业20强,成为中国金融保险领域的改革旗帜……
8月23日,“创新+研发”成为深圳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动力腾讯公司的员工在工作

  创业的城市,崇尚实干的人

  深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实干。

  30年来,成千上万怀揣梦想的人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埋头苦干,这片创业热土催生了“中国制造”崛起的传奇。

  改革开放之初,很多港商看好特区发展前景,将工厂转移到深圳。于是,衣着光鲜的香港老板骑着自行车来到深圳,一头大汗一裤腿泥巴谈生意的场景成为许多港商难忘的记忆。

  1977年底,香港商人冯志根就是这样来到深圳石岩的。“周围都是农村,水只有一点点,没有自来水,电限制得很严,灯泡只有5瓦的。”冯志根说。

  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冯志根创办了全国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之一上屋电业(深圳)有限公司。现在,这家企业已由最初只有25名女工发展到1400多人,香港的生产基地全部转移到深圳。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可算是深圳的第二代创业者,13岁随父母来到深圳,伴随深圳成长的马化腾1998年带着5个人的团队和50万元的资金研发出了QQ软件。然而,资金和技术却一度成为腾讯发展的瓶颈,让马化腾夜不能寐。“最困难的时候,曾几度想卖掉QQ,但借助深圳的高交会我们得到了风险投资,因而抓住了信息化革命的机遇。”马化腾说。

  目前,腾讯已从当年形单影只的一只“小企鹅”发展成为服务4亿网民、全球市值名列第三的创新型互联网企业。

  在深圳,这样的创业奇迹俯拾即是:王之,中国IT业“教父级”人物,制造出第一台由中国人自己研发设计的中文计算机和硬盘;邓国顺,开创出全球第一块闪存盘,填补了我国在计算机存储领域20年来发明专利的空白;任正非,以2.4万元的创业资本,自主研发中国的通讯设备……

  当年只有3万人的深圳,经过30年的汇聚和繁衍,已成为1400万人口的现代大都市;特区创建之初人口平均年龄是35岁,今天,这里依然是年轻人创业圆梦的圣地。

  感动的城市,默默奉献的人

  回望30年风雨征程,创造深圳历史辉煌的不仅仅有那些叱咤风云、家喻户晓的精英人物,“聚光圈”的后面,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创业者、建设者群体,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群群一拨拨的普通劳动者,是特区繁荣发展坚实的根基、挺拔的脊梁。
  资料图 1982年开建的“神州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创下了“三天建一层楼”的奇迹,从此“深圳速度”传遍神州大地。

  为支持特区建设,1982年7月,2万基建工程兵从上海、天津、唐山等地集结南下,集体转业为建筑工人,上世纪80年代深圳四分之一的高楼都出自基建工程兵之手,创造出“三天一层楼”的奇迹。

  “闯深圳”曾经是上世纪90年代很多中国人的心愿,大学生的“南下潮”和政府干部、科教人员的“下海潮”在这里汇聚,使深圳凝聚了振翅腾飞所需的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

  广东省机关干部陈俊年1980年来到深圳,他这样描述当年人们背井离乡来到深圳时的情形:凌晨三点半回到招待所,本想蹑手蹑脚,不想宿舍里灯火通明,好几位赤膊汉子或目不转睛盯着席上铺着的图纸,或聚精会神地翻阅着枕边摊开的书本。一位眼镜先生,以床当桌,一手移动三角尺,一手拨弄计算器,忙乎得连鼻尖上都缀满晶莹的汗珠,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幅深圳市的道路建设草图。

  有奋斗的建设者,何愁特区建不好呢?

  在深圳的创业史上,不能不提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可计数的外来工群体,没有人能够统计有多少外来工在这里洒下了汗水,然而他们的历史功绩却不可磨灭。几年前,第一代打工妹去看望深圳改革开放的元老袁庚,已经90多岁的老人突然取下帽子深深地鞠了一躬:“我要向你们鞠躬!”

  从上屋电业公司的25位女工,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迎来“打工潮”的第一个高峰,外来工纷纷南下深圳。如今,仅在外来工最早的聚集地宝安区就有400万外来工活跃在电子、服装、钟表等各类工厂间……从这个默默无闻的外来工群体中走出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郑艳萍,当年蛇口第一起劳资纠纷中对违法港商说“不”的打工妹;安子,通过打工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创办了深圳第一个“打工者之家”;魏小明,成为广东省农民工人大代表;祝日升,以个人传记《圆梦、感恩》记录打工者的奋斗梦、创业梦……

  越是壮怀激烈的生活,越能激发人的感恩和奉献精神,这座年轻的改革之城、创业之城留下了太多的感动,深圳人也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感恩和回报社会。

  1990年深圳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联组织,目前注册义工已超过25万人。义工丛飞,十几年自甘清贫,却捐款捐物超过300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丛飞无论到哪里演出,说的第一句话总是:“我来自深圳,是一名普通的义工,社会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短短的30年,深圳涌现出许多平凡而让社会温暖的人物,演绎着一个个感动中国的真情故事:献出祖传秘方、为保证手术准确致使双手长期受辐射发生癌变的“苍生大医”郭春园;长期照顾孤寡、救助穷困、拥军优属的中英街上的“活雷锋”陈观玉;由深圳企业家自发捐资,招募义工走进大山支教,国内首创的“募师支教”团队……

  深圳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回馈社会的特区责任和道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支持。就像深圳滨海大道旁的美丽风景线红树林——这种世界上唯一的胎生植物,种子由母树“怀胎”一段时间后扎进淤泥里生长,如果下落时没有着地,种子能随波漂流数月不死,一旦遇到海泥就能扎根生长……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