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力戒“气血之怒”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9月12日06:45
  清朝名臣林则徐在书房里悬挂的一幅“制怒”牌匾。据说林则徐幼时聪慧,但脾气暴戾,其父无奈之下,亲笔写下“制怒”二字悬于林则徐书房中,并为其取名“则徐”,这两字也有制怒之意。林则徐自少年起,一生以“制怒”二字作为座右铭,每遇怒事,便以此警醒自己,终官至一品。

  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官不大脾气却很大,每事必爱怒,无事也板着脸,令人不敢接近;有的甚至把发怒当作一种工作方法,当作树立权威的一种手段,好像不发怒就开展不了工作;也有人把发怒当作一种个性,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发些脾气也正常。殊不知,这些不正常的“怒”对领导者是极其危害的。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大怒之下发兵讨伐孙权,结果着了陆逊的计谋,大败而归,元气大伤,最后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可悲下场。反观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的对峙,司马懿坚守不出,而诸葛亮由于长途奔袭,不能久战,因此心急如焚,于是送了一件女人衣服给司马懿,笑其胆小如女人,激其来战,但司马懿正确分析敌我情势,稳如泰山,不仅没有发怒,反而沉着应对,最终使诸葛亮功败垂成,悻悻而归。可见,带着怒气去做事,十有九败。“制怒”就是要克服情绪急躁,防止大脑“进水”,做下错事。唯有“制怒”才能保持冷静思考,做出正确判断。

  既然发怒不仅害人害己而且影响工作,作为领导者理应十分清楚,但为何在现实中却很难改正呢?想必还是特权思想作祟。发怒者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下级,也只有在下级面前才能随意、自由、畅快地发火,也才能体现为官者的权势,而碰到上级则换了一副面孔,点头哈腰,毕恭毕敬,实实在在地两副面孔、两种心态。爱发怒者还有一个潜在因素就是唯我独尊的思想在左右着自己的情绪,在单位里往往喜欢搞家长制、个人说了算,认为嗓门大些、口气大些就能吓住人,确立起自己的“权威”。他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就是不改,在做自我批评时顶多把脾气不好、批评人有时过于严厉、不讲究方式方法当作一个“光荣的缺点”来对待。因此,虽也天天抓学习、时时受教育,但就是我行我素,屡教不改。

  由“怒”而想到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正因为某些领导者习惯性、经常性的“怒”,造成了那些耿直忠勇、踏实干事的人退避三舍,不敢、不愿去接近领导,而长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流就会及时满足领导“怒”的需要,学习领导“怒”的方法,然后为我所用,传承下去。这种不良之风使善于看领导脸色行事、惯于揣摩领导心事的人很有市场。因此,为官者要切记,当部属在我们面前战战兢兢、唯唯诺诺之时,也就是领导听不到真话、掌握不了实情之日;当领导者坐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抬的轿子之时,也就是走上人生邪路之始。

  制怒是一种心态,一种修养,一种能力。制怒绝不是不可以发怒,而是要“去气血之怒,存理义之怒”,它更多地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苦心修炼。苏轼在《留侯论》中说道:“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或许,我们应该学学林则徐以“制怒”为诫,时时提醒自己,善于调控情绪,营造宽松氛围,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凝聚上上下下的智慧,少一点个人意志,多一些群众观点;少一些主观判断,多一些客观分析;少一些盲目轻率,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个人权威,多一些集体力量。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