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罗哲文:文化遗产需要更新视角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9月13日07:36
  文化遗产需要更新视角

  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每年我仍然有一半的时间奔走在全国各地。文化遗产与普通人的生活正在发生越来越亲密的接触。一个普通的清晨,租辆自行车,在大运河边穿行在晨练的人群中,你和我一样可以感受到规划中的“大运河遗产小道”的魅力。

  屈指算来,从另一座大河边的小镇四川宜宾李庄算起,我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70年。

  这是怎样的70年!

  如果,将这微薄的70年凝成一个时间点,瞻前仰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社会始终在动荡、变革中进步,而我们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始终薪火相传;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待祖先智慧的眼界,也始终在不断提升。

  当年,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曲阜孔庙的修葺计划时,发出了如是感受:“我们今日所处的地位,与二千年来每次重修时匠师所处地位,有一个根本不同之点。以往的重修,其唯一的目标,在将已破敞的庙庭,恢复为富丽堂皇、工坚料实的殿宇,若能拆去旧屋、另建新殿,在当时更是颂为无上的功业或美德。但是今天,我们的工作却不同了,我们须对于各个时代之古建筑,负保存或恢复原状的责任。”我认为,从那时起,中国人已经将这样的理念不断实践。

  但是,迅速发展的社会形态,迫切要求我们站在人类共同文明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寻找和规划更有效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方法。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增加一些时间,去关注我们的地球;也让做环保的人们,去多爱一些文化遗产。我觉得文化遗产是另外一片尚未被重视的大自然——水、空气、风景名胜与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相互交织的世界。只专注一个领域的努力,将是徒劳或乏力的。以大运河为例,大运河的研究应该是在考古、文物保护、水利史、经济与航运交通、立法与公众传播等多学科的合作下共同进行的,我们需要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放在一起,做出一个价值评估体系。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一个文化遗产的保护者、研究者,更是一个生活的亲历者和志愿者。

  20年前,通过我们的呼吁,长城学成为人们的思考目标。现在,与大运河相关的“运河(河道)学研究院”已经有了雏形。我相信,运河学的研究将比长城学的发展更为迅速,因为我们面临的有利条件更多——学科间的边界正在消失、分歧日益减少,合作与交融不再新鲜,相互需求明显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让世界理解、尊重中华文明的优秀智慧也成为一种需求,这为我们重新看待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博主:罗哲文(文物保护专家)

  (博主介绍:70年前,罗哲文师从梁思成、林徽因等学习古建筑,是中国营造学社最后一位元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罗哲文在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管理维修、调查研究、理论建设方面等作出了贡献。1985年,他与侯仁之、郑孝燮等4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当年就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次年开始申报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他提出的长城保护与大运河保护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重视。)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