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整理书籍。记者 王滨 |
9月13日,记者在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一个20平方米的屋子里,见到满满一屋子爱心图书。据了解,这些书是在汶川地震后捐献的,但由于当时灾区正在重建,耽搁了赴川的计划。目前汶川地震灾区的小学有了固定校舍,爱心图书赴川有了前提条件;又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孩子们急需这些图书。但路途遥远,3万册书怎么去又成了问题。为此,本报开通热线电话向全市企业和个人发出号召,征集愿意帮助把书运抵四川的爱心人。
3万册图书放了两年
9月13日上午,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打开一个房间,满满一屋子的书把记者惊呆了。
但就在这些图书准备装车运往当地的时候,救灾人员反馈来当地的情况,“当时灾区百废待兴,急需重建,学生们也只能在帐篷学校、活动板房学校里学习上课,根本没地方放这些图书。”刘馆长说,由于灾区当时没有接收能力,这些爱心书赴川的计划就被搁浅了。“在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我们也联系过当地,不过那里还是不完全具备接收能力,又耽搁了一年。这批爱心图书库存了两年,一直等待着有一天能踏上去灾区的旅程。”
腾出活动室呵护爱心书
为了保存这批数目庞大的爱心图书,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特意把员工活动室腾出来,两年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些书籍。刘馆长说,存放图书的活动室是木地板的,不易返潮;他们还在换季时节把图书一捆捆拿到室外晾晒。“书太多了,我们只能分批晾晒。有时,到我们馆参观的游客得知这些都是要给灾区的爱心书籍,也加入到搬书晒书的行列中来。”刘馆长说,两年来,很多人为保护这批爱心图书付出了努力。
记者在存放图书的活动室里看到,为防潮,地上还铺着帆布和纸箱子。在精心呵护下,这些图书还跟新的一样。记者看到,书籍有科普类、童话类、文学名著类、艺术类、手工类和作文写作等辅导材料等。“当时很多中小学生把自己最新的书都捐出来了。”刘馆长说。
路途遥远图书入川难
记者翻开一本爱心图书,惊喜地发现在扉页上有一行青岛小朋友写给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鼓励的话:“希望你们能坚强,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后面有落款和学校地址,“希望你看到这本书后 ,可以给我写信,地址就是我们学校,希望我们成为朋友。”
据刘馆长介绍,很多图书上都有两年前捐书学生的寄语。“每一个捐书孩子的名字我们都登记在册,我们觉得很珍贵,一定要把书运到四川去。”
但这3万册图书如何进川又成了一个问题。“现在没有专车发往灾区 ,这些书的运输成了问题。”记者查看了一下地图,从青岛到汶川地震灾区有2000公里左右的路程,驾车需要一天多时间才能到达。
捐书者盼书早到灾区
记者按照捐书登记表找到了当年捐书的平安路第二小学一位名叫刘洋的学生,当记者在刘洋的班级询问当年谁给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捐赠了图书时,全班同学几乎全部举起了手。“我捐了三本”“我捐了四本”……孩子们的热情和爱心让人动容。
“当时我看到灾区很多小朋友都没有了学校,很替他们难过,就想捐几本书让他们读。”刘洋告诉记者,当时她给灾区小朋友留言说,虽然他们家没有了,学校没有了,但不要太伤心,希望灾区的小朋友能好好学习建设家园。她还说,灾区很多小朋友都很坚强,她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他们有了新学校,希望他们能更安心地读书。”最后刘洋又加了一句,“希望四川的小朋友能到青岛来玩,看看大海。”
陈家坝小学
有了新校舍孩子盼书看
汶川地震灾区的学校如今是否有条件接收捐赠的图书了呢?“我们这里刚开学,孩子们需要一些课外书。”记者联系上了由青岛市援建的北川县陈家坝乡陈家坝小学,该校校长杨启林听说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新学期开学后,学校总共有学生15个班586人,我们现在有了新校舍,有地方放书了。”杨启林说。
据杨启林介绍,他曾经当了19年的老师,当地的孩子学习特别刻苦,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地震后热心人的帮助,如今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渴望程度更高了。
吹响集结号爱心书入川盼您出把力
为了能把这些凝聚着岛城学生爱心的图书送抵四川,建起“青岛爱心书屋”,本报再次吹响集结号,征集有爱心、有能力的企业、团体或个人,帮忙把这3万册图书送抵灾区孩子手中。曾驾车去过灾区的志愿者也可同行,也希望热心人士能提供纸箱子等打包书籍。您可以通过本报记者的电话18653286914和电子信箱lixiaozhe1986@163.com与我们联系。
本版文/记者 李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