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藏区“非遗”传承人在繁荣市场下坚守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19日11:12
  新华网西宁9月19日电(记者 许林贵 姜辰蓉 曹国厂)青藏高原的阳光洒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的一个宁静院落里,满院梨树硕果累累,成熟在望。唐卡画师西合道也即将完成他的新作。画布上,佛陀释迦牟尼端庄慈悲,但仔细一看却与传统画作略有不同。

  “我用了点西洋画工,佛祖的鼻子看起来挺一些,法器也更立体了。”西合道说。

  但他说,这样的改动“只能是一点点”,要是创新元素超过百分之一,“唐卡就变味了。”

  即便如此,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说,他也不确定这个创新能否被广泛接受。

  并不是每个唐卡艺人都能像西合道一样严谨。近年来,随着“藏艺文化热”的兴起,唐卡,这种原本仅在藏传佛教寺院和信众家中悬挂的宗教卷轴画,也逐渐成为艺术收藏的新宠和馈赠亲友的礼品。

  一幅好唐卡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元——身价的飞涨让唐卡走上产业化开发的轨道。同时,以新充旧、颜料作假、粗制滥造等现象也随之出现。业界人士担心,这些问题会使唐卡这门古老艺术在表面的繁荣下“迷失自我”。

  起源可追溯到吐蕃时期的唐卡所用颜料全部来自天然的矿物和植物,如金箔、珊瑚、朱砂、大黄等,因此成像后能历经千年而不退色。

  2009年,唐卡与堆绣、泥塑等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贡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金色的谷地,指的就是坐落在青藏高原东缘群山环抱中的小县城同仁。

  同仁县文化广电局局长娘毛才让说,这几年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唐卡艺术经历了从深锁寺院到市场繁荣的过程,画师10年间由不足200人增长到2428人,吾屯、郭麻日、年都乎等几个村子现在几乎是“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

  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唐卡画师娘本说,这两年很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专门上门来求购唐卡,唐卡制作迈向“订单式”的生产模式,他于4年前成立热贡画院,以办展览、开展学术交流、提供画师培训等形式弘扬热贡艺术并规范其发展。

  “市场繁荣后,最让人担心的是唐卡的质量,”娘毛才让说,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与旺盛的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政府通过西合道、娘本等老艺人组成的热贡艺术协会推动唐卡品质鉴定,举办唐卡绘画竞赛,成立“热贡艺人之家”等措施来扼杀这股歪风。 “现在的人心急得很,别说两三年了,两三个月就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学会。”西合道说。

  回忆起往日的岁月,西合道说,他小时候在安多藏区最高学府拉卜楞寺学画唐卡学了整整5年,每天早上学佛教教义,下午再学绘画,一步一步,师傅非常严格。

  “现在的(画师)都不学经文了,就绘画线条来讲,很多也不到位,佛祖的形象不到位。”西合道摇着头说。

  他说,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的画师剽窃唐卡大师的线条勾勒底稿或用廉价的广告颜料代替天然矿物颜料。2004年他和其他几位老艺人带头成立热贡艺术协会后,第一要务就是打击假冒伪劣和粗制滥造。

  “我这一辈子,吃的喝的都是唐卡给的。现在,我只想为唐卡的传承做点事,为这门艺术几百年后的发展打基础,这才对得起良心。”西合道说。

  同仁县遇到的困扰以及解决问题的尝试在全国有一定普遍性。在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十年,如何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体系,在追求经济发展和保护“非遗”的本真性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有关部门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由以往单项的、选择性的项目保护,逐步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已经定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

  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88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17.89亿元……王文章在媒体上撰文说,这些工作确保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他也指出,一些地方仍然缺乏科学保护意识,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保护措施不落实,甚至出现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

  “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他说。

  尽管有担心,但对于唐卡艺术的前景西合道并不忧虑。“现在的年轻人之中肯定会有比我们这代更强的大师出现。”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