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经济日报:锻造安全飞行的翅膀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9月20日11:15
  核心阅读 从汶川到舟曲,在一次次抗击自然灾害的战场上,陆军航空兵部队用穿梭如织的直升机,为灾区人民架起生命救援和物资输送的通道,被群众称为“拯救生命的神鹰”。那些飞行在救灾战场上的直升机飞行员,很多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起飞——总参陆航某飞行训练团。该团组建50多年来,3000多名直升机飞行员从这里飞上蓝天。连续安全飞行55年,创造了全军航空兵部队安全飞行的最高纪录。

  自上世纪50年代初组建以来,总参陆航某飞行训练团坚持依法科学组训,深入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实现了训练质量与飞行安全协调发展。截至今年7月底,连续安全飞行55年,创造了全军航空兵部队安全飞行的最高纪录。总参陆航部部长张鸣对记者说,“该团的成功实践破解了飞行训练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为飞行部队组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科学的安全理念

  越是细枝末节越要高度警惕

  2000年4月1日傍晚,机械员刘志军为36号教练直升机做飞行后“体检”,突然发现,尾梁上一颗铆钉不见了。小刘清楚地记得,飞行前检查时,那颗铆钉还在。小刘上上下下仔细寻找,旁边的油罐车司机很纳闷:“找颗铆钉铆上不就得了?”小刘说,“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当即报告了中队长李春杰。李春杰的要求更明确,“铆钉一定要找到,而且要查明脱落原因。”

  天渐渐暗了,李春杰钻进后行李舱尾梁处,打着手电,终于在一个机械接合部的缝隙中,找到了那颗已经变形的铆钉,并“顺藤摸瓜”,发现尾梁上铆钉位置背面有一条4.5厘米的裂纹。

  这一情况得到团党委高度重视,随之对全团该型直升机进行普查,发现另外3架直升机存在类似隐患。事后,前来“会诊”的生产厂家和研究所专家说:假如当时机械员只更换一颗铆钉了事;假如李中队长只找铆钉而不查找原因;假如团党委不开展普查,那么这些直升机的裂纹就可能迅速扩展,可能发生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安全飞行,“短期靠运气,中期靠管理,长期靠文化”。走进这个团的营区和外场,记者深切感到,“安全催生战斗力”已成为一种文化,渗入每一个角落,印在官兵心中。走廊里,板报上,橱窗间,一幅幅警示图片,一句句警示格言,都随时为官兵敲响安全警钟。甚至拉上窗帘,警示也会伴你入睡:安全一万天,事故一瞬间。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