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京自行车道“瘦身”后复苏 禁行挡不住骑车人

来源:法制晚报
2010年09月20日14:42
西四东大街作为自行车禁行路,现在已挡不住骑车人  摄/刘国宇

  目前的自行车道地盘,多数都经过了“瘦身”,有的甚至消失殆尽。它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从曾经的自行车王国,走过低落后,现在又开始慢慢复苏……这是个“V”字形的历程,意味着自行车将走出被遗忘的角落,骑车人的路权及安全将更有保障。

  1980年

  自行车首次开走“自己的路”

  长安大学教授、前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段里仁近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最初的车道没有自行车道的概念,只有快慢之分。

  1949年8月,在东单至北新桥、东单至西单、西单至新街口、前门五牌楼至珠市口4条市区主要道路上,第一次使用毛刷、白漆手工施划快慢车分道线,由间隔40厘米、直径10厘米的白漆圆点连贯成一条直线。这时的慢车道就是非机动车道的雏形。1954年9月3日,东长安街及府前街施划分道线,首次实行了高速机动车、低速机动车、慢行车分道管理。

  1980年10月,长安街建国门外大街祁家园路口至复兴门外大街木樨地路口,交管部门在全线10公里道路两侧、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了隔离墩。由此,长安街成为北京第一条机非隔离道路。自行车首次有了自己的专用道。

  上世纪90年代

  中心区自行车道开始“割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已成不可阻止的潮流。

  如果说在自行车道内增加路侧停车位还算合理,那么在自行车道内另辟一条机动车道,就太影响骑车人的安全了。时任北京市交管局交通工程科研所所长的段里仁,对此问题始终持这个意见。然而交通管理者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牺牲部分自行车道成为最有效、最快速的办法。

  压缩自行车道,即在自行车道内施划停车位或增加一条机动车道。“这种做法是在中心城区首先出现的。”段里仁称,直至现在,北京很多条街上的非机动车道仍采用这种做法。

  还有一条街 拒绝自行车

  “当时西四东大街已经拥堵得很严重。”段里仁称,这让部分交通管理者一度产生了放弃骑自行车出行需求、只满足机动车出行条件的想法。

  于是,西四东大街就在那时成为了北京第一条也是迄今唯一一条自行车禁行路。这条不到一公里的道路全天禁止自行车通行,从那时全部改由机动车通行了。从此,西四东大街成了自行车道备受“挤压”的典型代表。“自行车王国”的地位也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动摇了。

  记者以前真没注意到这是条自行车禁行路,所以怀着好奇的心理来到西四东大街探究竟。其西边与西四大街相连,东边则是一个丁字路口。整条道路为两上两下机动车专用道,旁边就是人行道,确实没有自行车合法通行的空间。

  一块显眼的自行车禁行标志竖立在路侧。但这块标志牌并没有完全起作用。

  当天下午3点,记者大略数了一下,一分钟内有30多辆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违规”通过这条路,并在机动车间穿行。

  附近一家小卖店的老板表示:“这里不让自行车走,那骑车的人就太不方便了。不过,我都搬到这里好几年了,也没见过交警管过往的自行车啊,可能也觉得不太科学吧。”

  据段里仁透露,西四东大街变成自行车禁行路后,本来还打算将府右街一段路也改成自行车禁驶区的,但没有成行。这条措施并没有向全市推广。

  西四东大街自行车禁行是否可以改变?今天上午交管部门表示,“目前还没有明确说法。这条街比较特殊,一是较窄,二是车流量大。如果划了自行车道,易造成机动车与自行车的交叉而影响通行。如果市民要通行,最好推车在人行道上通过。”

  2010年

  隔离护栏再上岗为骑车出行打底

  而今年,交通部门为了保障自行车出行的权益及安全,开始在长安街全线安装机非隔离护栏,不再仅使用白色实线进行隔离。这种曾经在长安街街头消失了很久的隔离装置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

  不会再有机动车因堵车“借用”非机动车道,也不会有骑车人突然猛拐到机动车道,吓司机一跳。正因为如此,长安街上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还算不错。由此看来,自行车道真的要回归了……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