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唱响科学发展的人大之歌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9月20日14:38
  河南省西峡县,一个人口仅40余万的山区小县、省定贫困县,短短数年的时间却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跻身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连续10年获得南阳市目标综合考评第一名。

  探观西峡经济发展轨迹,你会明显感受到该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扑面之风。这种强势之风,源于该县抢占了经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推动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源于该县人大常委会实施持续监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懈努力。

  科学之路

  上下求索

  西峡县位于伏牛山腹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遗存和地质地貌,造就了资源、交通和区位三大优势,实现科学发展拥有丰厚基础。如何才能改变“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局面,是西峡人科学发展之路的必答题。这也正该县人大常委会关注并为之不懈探索的课题。

  2004年,西峡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全县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着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找准定位。通过广泛座谈、听取民意、科学分析研究,县人大常委会向县委提出了突出工业主导、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城镇建设、推进旅游开发“四轮驱动”的建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西峡科学发展的新认识、新思考。该县开展了“西峡县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分析论证,西峡县委最终出台了工业发展、特色农业、小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奠定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基础。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该县人大历届常委会领导都非常重视。常委会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乡村、农户开展专项视察和调研,准确掌握全县猕猴桃、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随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果、药、菌”三大产业的建议。县政府迅速开展了林业二次创业活动,年发展食用菌8500万袋,建成优质猕猴桃基地10万亩和中药材基地30万亩,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由“林、牧、药、矿、草”向“菌、果、药”的战略性转移。如今,“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已成为该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建设生态大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誓保“绿”字。西峡县人大常委会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针对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以袋料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导致以适生林为主要原料的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日渐突出的问题,2006年,西峡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开展了专项视察调查,准确掌握了袋料香菇生产中的过度、过滥、无序问题。而此时另一个问题也使县人大常委会不得不思考的,该县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香菇市场和大批的从业人员,香菇产业是该县绝大部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何破解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又开展了新的探索。通过组织代表们进村入户调查核实,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和视察分析会,听取各方意见,县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一石二鸟”之计(借材适度发展袋料香菇,大力发展非木屑食用菌)。建议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重视,该县迅速制定措施,实施菌材外购战略,把食用菌生产的重点由木屑为原料的香菇转向非木屑草腐菌类,实现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不优

  监督不止

  优良的环境是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充分运用监督这把“利剑”,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监督工作,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工业大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在“优”上。为此,从2007年开始,西峡县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情况、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应对经济危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专项工作报告,依法做出了相应的决议和审议意见。审议意见直指收费管理上的“乱”、行政执法上的“卡”、市场经营上的“霸”、融资过程上的“难”、政府监管上的“弱”、社会治安上的“差”等突出问题,对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产生较大触动。县政府痛下决心,对企业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依法查办了一批强买强卖、强装强卸等阻挠项目建设施工的案事件,开展了服务企业发展年活动,成立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和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解决了中小企业运行中资金短缺问题。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很快在该县形成了“人人参与优化环境,个个都是西峡形象”浓厚氛围,促使了工业经济的迅速膨胀。2009年,西峡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9.2%,地方财政来自工业的收入达到61.8%,工业主导的优势地位已明显凸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西峡县人大常委会从规范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入手,专门组织法律界专业人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制定了《执法责任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及其监督办法》,将400多部法律法规分解到64个司法、行政机关,使执法责任更为明确,执法程序更为规范,并及时解决了执法部门执法中的诸多问题,促使政府严格规范了行政许可及行政收费行为,全面清理了职能部门涉企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了企业收费一卡制,落实了涉企工作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新机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发展竞技

  领航助跑

  “人的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动人大代表参与经济转型发展的热情,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一直不懈的努力。”西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朱诗林如是说。的确,近年来该县人大常委会始终紧紧围绕发挥代表职能作用“大做文章”,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潮中,奏响了一曲曲高亢嘹亮的代表之歌。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为有效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西峡县人大常委会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号召和鼓励人大代表争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路人的意见》,并根据人大代表的自身不同情况,区分加以引导,吹响代表参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冲锋号。

  鼓励领导代表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掌舵人。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号召全县各级领导代表,放远眼光,放宽思路,创新理念,为区域经济发展制定科学规划。该县通过充分论证,最终确立了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全县19个乡镇、街道也都分别量身定做了发展规划,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鼓励企业代表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排头兵。全国人大代表、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依托伏牛山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中药制药产业,通过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换代,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办小厂发展成为现在年产值达10亿元的企业集团,企业连续多年名列中国中药企业50强,带动200万农民脱贫致富。目前,该县已形成了以宛药公司、龙成集团、西保集团为代表的企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鼓励基层代表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在代表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号召每位人大代表参与一项支柱产业,带领了一户群众脱贫致富,引进一项技术,提供一条信息,帮助群众办一件实事。省人大代表、田关乡孙沟村党支部书记马景龙带领全村群众治山整地,把万亩荒山变成了果园,使全村群众走上了富裕路。丹水镇人大代表彭书欣立足特色产业上项目,大力发展猕猴桃等优质高效农业,带动全村家家户户都建设了自己的高效示范园,仅此一项每户年可增加收入2万元。

  千帆竞过,万舸争流。一个洗去浮华、厚积薄发的新西峡,正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河南省西峡县人大 吴振涛) (来源: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网)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