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药品集中采购两种模式探索 没有能砍断利益链条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9月21日00:06
  在《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正在起草之时,两种药品集中采购模式:上海“闵行模式”和“松江模式”的争夺日渐白热化。

  9月16日,卫生部药品供应管理改革调研团来到松江区调研。比较“一药一厂”的闵行模式和“多药一厂”的松江模式,专家的初步结论是:“闵行做得更好。”

  但业界对闵行模式的推广却由质疑上升为反对。与卫生部的调研差不多同时,全国20多个省市医药行业协会负责人联席会议也在上海召开,行业人士联名反对行政强力管控的闵行模式。

  抉择时刻,松江模式还在加紧扩张,继与松江等上海6区、山东青岛、江苏常州等地合作之后,要在今年拿下上海一半的区域。

  集中采购的两种探索

  闵行模式和松江模式,是上海市药品集中采购的两种不同探索。

  起步于2005年8月的闵行模式,已通过几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品一规一厂一配送”的成熟做法。在上海市药品集中招投标的基础上,闵行区对中标药品实行联合遴选,由政府部门集中采购,同一品规只选择一家生产商和一家配送商。

  “招”、“采”合一是闵行模式的精髓。闵行区卫生局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小组主任吴东晖介绍,医院对每一品规都有明确的采购数量,标的很明确,“二次促销”因此毫无必要和可能。

  由此节约的开支,成为企业让利的基础。“闵行要求生产商对医院实行批量作价,返利10个点。”上海某区药招办人士透露。

  松江模式几经酝酿,迟至2009年2月才开始实行。松江区卫生局制订的基本药物目录中435个规格的药品,大部分由上药集团下属的28家企业定点生产,再由上医股份直接配送到医疗机构。

  2009年初,“药品零差率”推至上海全市的基层医疗机构,原来15%的药品加成率被取消。在松江区的试点中,上医股份在此基础上,再让利药品开票价格的6%。

  9月16日,卫生部药品供应管理改革调研团在松江调研,但更为肯定的却是闵行模式。松江区卫生局人士17日透露,“专家认为闵行做得比我们好。”

  闵行区的联合遴选机制,比松江区与上药集团的双边协议更显得公正。吴东晖介绍,负责选择药品的专家委员会都是根据拟采购品种的不同随机挑选组成的,成员数量不固定,召集时间很紧急,理由事先保密,从制度上杜绝了“灰色空间”。

  而松江模式启动之后,上药集团由原来只有19个品种进入松江,到一举提供366个品种。由此上药主动提出的让利,难免让外界有“利益交换”之想。并且,上海某区卫生局副局长指出,“医院才是药品选择的主体”,松江模式却将之排斥在外。

  医药利益链难断

  据介绍,闵行区通过公共财政平台,对区属医疗机构实行全收全支。但这种行政的强力管控,被业界认为不符合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医改大方向。

  另外,对于闵行模式中的“二次议价”环节一直存有争议。业界认为,这是强势部门逼迫药品的价格形成环节让利。闵行区药招办认为,改革只是挤出了企业的灰色利益,并没有侵占其合法利润。即便如此,闵行模式仍被认为有政府转嫁自身的投入责任之嫌。

  业界人士认为,上述两种模式都难以在较大区域内推广。让一家大型药企“包干”的松江模式,很容易导致垄断。而闵行模式的“一厂一配送”,不能满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带来的用药习惯差异;强求一个配送商,也会在一些幅员辽阔、交通不便的省份,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成本。

  更不容回避的是,无论是闵行模式,还是松江模式,都没有跳出“以药养医”的窠臼,甚至强化了医、药之间的利益链条。这种做法让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让利补贴公立医院,以减轻地方财政的投入责任,甚至成为一些地方医改的思路。

  “这么改不利于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理顺,也不符合政府主导的新医改总体方向。”东部沿海某省医药商业协会的负责人认为,改革不宜强求一律。

  药品供应管理改革调研团的一位专家9月17日晚间对本报表示,“不能简单地说两种模式孰优孰劣,结论如何还要等待卫生部最终的调研报告。”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