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粉用贝壳粉冒充、“纳米珍珠粉”名不副实——这两天随着媒体的曝光,一场风波让素有“中国珍珠之乡”的浙江省诸暨市珍珠粉产业陷入困局。
让许多人喜爱的诸暨珍珠粉产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消费者在众说纷纭中应相信谁?“中国珍珠之乡”的未来将去向何方?记者带着问题深入地方进行了跟踪访查。
真假优劣难“拎清” 被诸暨市视为六大现代产业集群之一的珍珠产业,日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珍珠粉是用贝壳做成的”、纳米珍珠粉是徒有虚名的 “噱头”等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这场风波的焦点有两处:一是珍珠粉的真与假,二是珍珠粉的优与劣。
目前,诸暨市相关部门已对全行业进行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尚未出台。有多少企业以假充真?哪些贝壳加工过程中使用了氢氧化钠?“纳米珍珠粉”概念真的是在欺骗消费者吗?一切都需要深入调查才能弄清楚。
准入门槛低行业缺标准 诸暨本地的企业与基层干部认为,这次事件暴露出珍珠粉行业本身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诸暨珍珠粉加工有20多年历史,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珍珠粉全都以普通食品的 “食字号”申报,县级就可以批复。许多生产线都不完备的家庭作坊也加入其中,导致整个市场无序。
市场无序的表现就是恶性竞争,市场上价格差距大。
在诸暨,正规企业生产的高档珍珠粉每斤可卖到3000元,一些仅有十几名员工的小加工企业生产的珍珠粉仅售几十元。价格战之下,为降低成本,个别企业就用贝壳粉替代,再加上质地疏松的贝壳更易粉碎,可以节省昂贵的生产工艺与设备,这都是珍珠粉市场出现“李鬼”的重要原因。
珍珠粉的真伪鉴别则是行业的另一困扰。
不少企业表示,珍珠粉与贝壳粉在成分上极为相似,目前尚没有非常好的检测办法进行甄别。执法部门反映,有的企业还把珍珠与贝壳放在一起加工成“珍珠粉”,更增加了检测的难度。即使怀疑有的企业以假充真,可没有技术手段抓到证据,无法判定其伪,最终也无法处罚。
“珍珠之乡”迫切需转变 诸暨山下湖镇从上世纪70年代走上珍珠产业化发展之路,养蚌育珠业迅速成为当地人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这里淡水珍珠养殖面积近40万亩,从业人员1.5万人。今年前7个月产珍珠产值达46亿元,约占全镇工业产值的70%。
“珍珠粉风波”出现以来,诸暨市迅速采取措施对销售珍珠粉的经营单位进行检查。不少干部都认为,行业标准的缺失、市场的鱼龙混杂、低端的恶性竞争,都为当地珍珠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规范市场准入、提高检测水平、淘汰不合格企业正成为诸暨珍珠产业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
(据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