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的部分老师来说,获得身份的认同是他们多年的夙愿。他们从工厂、从高校汇聚于这所学校,如今,一些人还是“临时工”,不仅在校内,他们与旧时的那些同学、工友的收入也拉开了距离。
因为年龄和学历的原因,一些人被入编考试拒之门外,留之不忍,去之可惜,部分教师顿生前路渺茫之感。
这些老师的际遇并非孤例。职业教育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在蓬勃发展之时,很多原有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未获得相应的改变,学校引进高技能型人才面临着学历、编制等诸多限制,受学生们欢迎的老师不得不长期顶着临时工的帽子。
年龄、学历成了坎
“盼望了多年的入编考试,大门却对自己关闭了。”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的部分教师无奈地告诉记者。
今年7月,石家庄市人社局发布了2010年度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公告,一些从教多年还是“编外”身份的老师,感觉机会来了。
然而,媒体上发布的招聘人员公告让一些人感到困惑,它要求:“本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年龄在28岁以下(1982年7月1日以后生人),硕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下(1975年7月1日以后生人),博士生不限年龄。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我们去报名时,被告知年龄超过了28岁,一些人失去了报名机会。”老师们说,事后,该校实际操作以30岁为年龄界限,具有高级讲师职称的人年龄放宽到了35岁,但很多人在这一年龄并未获得这一职称。
据了解,这批年龄在28岁至35岁之间的老师约有20多人,大多拥有技师资格,是一线教学骨干。
一位老师今年32岁,报名参考,取得了笔试第2名的成绩,但因年龄问题,最终未能出现在入编名单。
“很多地方公务员报考年龄是18到35周岁,这次事业单位入编考试年龄为何限制在28周岁,后来单位将其顺延到30岁的依据在哪里?”该校部分未能入编的老师心中悬着这样一个疑问。
记者就此事联系了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耿文杰。耿校长说,这次事业单位入编考试由石家庄市人社局组织,具体如何规定,由市人社局负责,与校方无关。
石家庄市人社局事业处丰处长告诉记者,此次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报纸上刊登的年龄的确是28岁以下,但也强调,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年龄可适当放宽。重点强调的是实践经验,依据单位原有人员是否有长期经验来综合考虑。至于什么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并没有公开的界定,由学校和主管局来共同把关,学校是第一关,人社局把第二关。
然而,多位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到学校后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是典型的“双师型”教师,“这算不算长期经验?”
编外人的苦痛
约二十位老师因为年龄、学历等原因被排除在入编考试之外后,一些学生也为老师们的际遇感到惋惜。
“谁的焊工做得好?”记者询问了部分焊接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教焊工的周老师。
在刚刚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石家庄地区选拔赛中,周老师带的3名学生分别获得了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的好成绩。
在学校从教2年,周老师至今仍是一名“编外人员”。这次入编考试,周老师因为年龄和学历未能报名。周老师今年30岁,比公布的条件大了2岁。另外,焊工要求是专科学历,周老师虽是专科学历,但他是函授学历,并不是官方认定的全日制专科。
周老师从前在工厂上班,后来调入这所学校。“如果还在工厂,我的月薪至少4000多了吧?”周老师说。
因为是“临时工”,周老师每月只能拿到1800多元工资。一年中,约有4个月的假期,每月只能拿到1400多元,如果除去自己交纳的医疗保险等,月入不过1300元。
周老师说,之所以离开工厂来到学校,是因为在工厂人多,在一个岗位上显不出成绩。而在学校,能把自己的技能亲手传授给孩子们,这让他内心欢喜,很有成就感。
由于生活成本不断上涨,周老师的生活有些困窘,备感压力。学校领导对他的情况看在眼里,虽然很重视,但也因为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无法帮他摆脱“临时工”的身份。
“上周老师的实习课让人心里踏实。一些技能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学生们告诉记者。据其他一些专业的同学们介绍,同样一些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老师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如汽修的徐老师、机修的张老师、电工的崔老师、刘老师等。这些老师都因为年龄、学历等不符合要求,这次并未出现在入编名单中。
据了解,这所学校而今约有80人还在“临时工”名单之列,其中年龄在28-35岁之间的约有20余位,大都能独当一面。
被强调的边缘
老师们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不在编的老师比在编的收入少一大截,如果一些人因为这次入编不成感到前路渺茫被迫选择离开,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
“从已经公示的名单来看,有几个我们熟悉的,虽然学历达标,但有的是从事学生管理的,有的毕业时间不长,理论水平或许尚可,操作技能可能有欠缺。从中级工到高级工,再到技师和高级技师,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操练。虽然学校也可以用几年时间把他们锻造成‘双师型’人才,但有可能会耽误几届学生。”一位老师说。
他认为,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反复要求职业院校重视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工读结合,如果教师的动手能力都不强,没有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又怎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呢?
据老师们反映,在学校,部分老师不愿意带实习课而更愿意带理论课。有人算了一笔账,老师们每月的课时费约200元,每周上10节理论课就可以拿到这个课时费,而带实习课则要从每天早上8:00上到下午16:30,也是同样的课时费。“8小时的实践课和2小时的理论课报酬相近,所以很多人不喜欢带实习课。”
一所职业学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实践一环很重视,要求半工半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达到1:1的比例,要求职业院校多开辟校内外实训基地,但是,原有的许多对学校的评价考核模式并不适应新的需求。比如,要求老师双师型,也挑剔新进人员的学历水平,一般都要求硕士以上,这样在数据统计时能增色不少;要求实践能力,但那些偏重理论、发论文较多的老师,在职称评审等方面更具优势,也能获得更高的待遇,反过来,这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也成了一些职业院校招生时宣传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硬货”。
“沿用学历教育的许多办法来评价职业教育,这种评价体系应该作相应的改变。”这位负责人表示。而最近几年,金牌蓝领工人报酬水涨船高,这种情况使得职业院校很难从工厂物色到最优秀的能工巧匠来充实“双师型”队伍,而原有的一些技能突出的人才也因为在编制、待遇等方面长期得不到解决,呈现流失态势。
前路在哪里?
“如果没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作支撑,职业教育就不能步入健康良性的轨道。就有沦为学历教育夹缝甚至最末端的危险。”一位职业技术学校老师表示。
这位老师介绍,如今职业技术院校师资普遍呈现以下特点:有的是从工厂过来的老工人,这些人虽有一定技能,但为什么这样做,说不出一二三来;一部分老师是本科或硕士毕业,但缺少实践经验;还有一部分老师是早几年技校毕业留校的,这些年通过函授也取得了大专、本科、硕士之类的文凭。但整体上说,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缺乏,很多是低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只能适应中等技能教学,教学层次难以提升。
要提升教学层次,学校必须把更多既懂理论又有较高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在利益和评价体系上更多地向教学一线技能型人才倾斜。
如今,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的20多名老师还在等待,希望事件能有转机。
“我们开职代会了,沿用了多年的一些条例都在这次会议讨论之列,今后带实习和上课可能会有更高的报酬吧。”24日,一位教师给记者打来电话说。
不过,他不知道自己这种“边缘人”的身份还将持续多久?“在编的老师每月大约有4000元,我们不在编的只有1000多元,我们的希望和出路在哪里呢?难道,要放弃多年的教育工作,重回工厂?”